金融市场的发展史,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前景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1-14 02:58:57

本文根据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在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主题演讲扩展而成

我国的金融体系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起初是利率管制的阶段,政府人为压低资金利率,将社会资金集中运用到支持国民经济建设的工业领域;再往后,时代往前走,利率管制的体制逐渐不能适应多层次的实体融资需求,利率开始向市场化的方向前进,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我们称之为金融创新时代。

现在,利率市场化继续向前推进,金融创新时代累积的风险开始逐渐释放,我们进入了再造金融时代的初期,供给侧改革开始扩展至金融领域,去掉低效、无效的金融供给,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为实体提供更高效、全面的金融服务成为了现在金融发展的核心与主题。

一、金融1.0:“金融抑制”的利率管制时代(1949-2007)

从各国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建设初期实行利率管制有一定的必要性。它使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居民企业手中吸收资金,给了银行足够高且稳定的息差,使银行有较高的积极性支持工业建设。

(一)人民银行主导下的“无利率时代”(1949-1983)

1983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相对简单,财政和金融不分家,金融体系几乎只有人民银行。它既负责部分商业银行的职能,吸收储蓄,发放贷款,也履行中央银行的部分职能,发行基础货币。经济建设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部门向人民银行贷款后拨款给企业(虽然在限额部分之外企业也会向银行贷款,但只占很少一部分),企业借此资金经营,获得的利润上缴国家充实财政。如果财政入不敷出,政府会面向居民与银行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在这种政府大包揽的环境下,利率的概念基本不存在。

1983年后,政府开始建设银行体系,将央行和一般性商业银行分开,建设真正的银行,包括恢复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人行中独立出来,将建设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人行分离出来成立工商银行等,希望以此充分发挥信用派生机制的力量,建设“中央银行—专业银行”二元银行体制的现代货币体系。至此,利率的概念与作用才逐渐得以发挥。

金融市场的发展史,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前景(1)

(二)专业银行主导下的名义高利率时代(1984-1995)

专业银行建立后,利率体系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的发展逐渐丰富起来,而利率中枢由于高通胀的原因一直处在较高的水平,利率对信贷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金融整体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

具体来说,在这一时期,专业银行形成了三种途径来吸收负债,分别是居民储蓄、央行与同业拆借,这三种途径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利率,并有着不同的特征。

金融市场的发展史,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前景(2)

金融市场的发展史,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前景(3)

居民储蓄是传统的负债方式,形成的利率是居民存款利率,受政策的影响与严格指导。

央行方面,在1985年改革联行清算系统以后,监管开始要求专业银行在央行开立存款账户,通过再贷款或再贴现向央行融资,专业银行在获得再贷款或再贴现资金后,再贷款给企业。过去在财政拨款为主导的时代,银行的贷款大部分是流动资金贷款,而在“拨改贷”后,银行为了扩大信贷,也开始发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相对应的,金融系统内也就形成了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多个期限的银行贷款利率。

同业拆借实际起步很早,早在1984年,各个银行之间就会通过互相借贷来弥补资金缺口,相应的,同业拆借利率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条例》,鼓励专业银行通过资金拆借来融通资金,从政策上给予了同业拆借市场肯定,同业市场得以进一步发展。

但在“拨改贷”(即过去财政拨款给企业改成银行贷款给企业)和“利改税”(即企业过去上缴利润给财政,现在改成税收形式上缴财政)等政策刺激下,金融机构开始做大量的期限错配,将短期限的拆借资金用做中长期限的固定资产贷款,有些地区甚至专门成立信托和金融公司来借钱,协助基建投资,这使得拆借市场一度陷入混乱。

从数字上来看,这一时期存在的各种利率都不低,比如1989年银行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超过了11%。

这一来是因为当时国内各个地方政府为了要政绩,在积极上项目,铺摊子,大力开发进行基建投资,融资需求十分旺盛,但储蓄由于资本积累不足,相对偏低,投资—储蓄存在缺口,资金市场上供不应求。

二来由于全国疯狂扩张基建,货币超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央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多次提高再贷款利率与存贷款利率。

在高利率环境下,一方面银行从居民手中吸收储蓄的成本很高;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尚未建立起市场化的企业责任制,企业和银行都不用为贷款负责,企业的还款比例小,银行坏账率极高,银行收到的利息非常少,实际的贷款利率极低。

金融市场的发展史,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前景(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