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融3.0:再造金融(2018-)
需要融资的实体有高等级也有低等级,为实体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大机构也有小机构。丰富的金融机构为丰富的融资实体服务,让他们都能在自己的风格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这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也是未来利率市场化继续推进的方向。
为此,我们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重建流动性的传导渠道
自2017年严监管以后,流动性传导的渠道被堵,资金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民企等处于弱势地位的融资主体举步维艰,陷入了融资难与融资贵的困局。
这一方面是因为对弱势融资主体有着较大支持力度的中小银行与非银机构的负债端出现了问题,引发了资产端的变动。流动性考核指标、MPA、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受三分之一比例的约束等监管新规,制约了中小行的同业负债扩张力度;禁止资金空转、资管新规与理财新规等规定则使过去高负债成本、资产配置口味较重的广义基金规模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对流动性有着较强偏好的货基与类货基产品。
另一方面是因为实体缺乏优质的资产,银行的风险偏好较低,货币市场上的低利率无法向信贷市场传导,与无风险收益率相比,银行的贷款利率下行幅度依然偏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重建流动性传导机制,打通利率传导渠道。
第一,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以定向或对冲式宽松来实现结构式的宽信用,利用定向降准、TMLF或提高中小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工具,直接向中小行释放低成本长期限的资金,补充负债,鼓励中小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与民企的支持力度;
第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利率并轨,提升银行风险偏好,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一要继续加强对投向房地产、城投等领域的信贷与类信贷管控,把握好防风险与化解存量风险之间的平衡,腾出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中小微与民营企业;二要打破刚兑,清理虚假的结构性存款与智能性存款,便于银行揽储的同时,为后期存款利率并轨做准备(若不打破刚兑,清理这些揽储工具,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容易以此为锚,快速上涨)。
中小银行自身也可以从几个方面完善自我。一是在资产配置方面,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下沉资质,加强风控,能够在一些大行不看重的领域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比如泰隆模式。二是在揽储方面增强客户粘性,让客户在其他大行也提高利率的时候仍然不离不弃。三是发展中间业务,在一定客户量的情况下从他们身上发掘出更多的价值,让银行可以平稳渡过市场化的关键时期,再谋未来。
可以预见的是,在利率并轨以后,从银行负债端来看,居民储蓄与货币市场中同业资金的利率之间的关联性会明显提升,综合负债成本可能会出现上涨;而从银行资产端来看,由于负债成本的上涨,银行为保证息差水平,会提升风险偏好,走高票息策略,将更多的信贷资源向风险溢价更高的中小微企业倾斜。
(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从狭义上讲,仅指股权融资市场,但从广义上而言,它囊括了信贷市场、债券市场与股权融资市场等各种能够为企业部门提供长期资金的市场。在未来新的金融体系内,无论是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能做到物尽其用,发挥自己在支持实体经济层面的效用。
信贷市场,大银行的风险偏好低,优质客户多,服务中小企业主要还是需要中小机构作为补充。中小机构做中小微信贷有两种策略,一是传统的“人海”战略,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对客户资质进行识别,将中小微信贷通过证券化来释放额度,获得融资。比较成功的有泰隆模式。二是科技金融战略,科技为普惠赋能,成为服务长尾客户的重要手段,利用大数据对客户资质进行识别,再用科技手段发放信贷、进行投后管理等降低人力成本,比如微众银行。
债券市场,要进一步降低债券融资门槛,支持低评级债券市场的发展,鼓励建立低评级债券基金,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
权益市场,要发挥其最重要的价值发现功能,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文化。因为我国正处变革与转型阶段,过去实现工业体系和工业化的路子难以适应未来的企业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只有和高科技与新兴产业高风险高收益的弹性相匹配的股权融资体系,才具备鼓励创新,推进科技进步,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增长动能的作用。
为达到这一点,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支持PE/VC等早期权益投资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发行审核、退市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制度完善,帮助资本市场“新陈代谢”,发现优质企业,使其获得更多融资,退出劣质企业,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