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是一座“险桥”,重达40吨的它仅仅由木板和铁链搭成,每当汛期到来,其100多米的桥身就像一缕丝线一样在汹涌的水面上“摇摇欲坠”,令人心惊胆战。
但泸定桥又是一座中外称奇的“稳桥”,要知道,它是在300多年前用原始的人工方法搭建的,但至今仍能正常使用,这“功绩”已经超过了许多用现代技术建造的桥了。在历史上,不论是红军的“飞夺泸定桥”战略传说,还是国民党失败的追击,一切都离不开泸定桥的“奇”。
泸定桥建设的时候,既没有大型延伸机械,也没有重力转换拉力机械等大型设备,他们如何把那么多的铁环串在一起,如何让重达几十吨的铁链把两岸连接起来……都是我们现代人不可想象的难题。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揭秘这些建设难题。
- 一、铁环
每条铁索都是900多个铁环,一条铁链就能有几吨重。就算不说把铁环串在一起的难度,光是要找到那么多的铁就是一项大工程——当地不仅不产铁,甚至连铁匠铺都没有几个,而且这样规模的大工程,也并非是一两个铁匠铺可以胜任的工作。
这时候,有一名地方官想到,距离这里大约有一百多里的荥经县就是一个产铁地,只要就地炼铁、生产,再运过来建桥,问题就自然解决了。为了铸好这些铁件,当地调集了多名铁匠,夜以继日地工作。泸定桥有一半是“造福民生”的福利设施,为了保证质量,康熙要求打铁的工匠在自己负责的铁环上盖上自己名字的印章,以便在之后追究责任。
有了这层保障,这些铁环每一个的坚固无比,至今仍有很多在“服役”,这不仅仅是由于政府的督促压迫,同样也饱含了铁匠们灌注的职业荣誉。
- 二、过岸
铁索做好了,但是,要怎样才能引到对岸呢?要知道,大渡河的河流之湍急,常把试图过岸的船直接掀翻,把人和货物冲走。泸定河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而生的,此刻也不得不直面它的挑战。
民间有个传说,说有一名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名叫噶达,他将13根铁索绑在腰间,划着小船把铁链送到对岸,在达到对岸的同时,噶达也力竭而亡。
当然,现实并没有那么玄乎,比起“蛮力”,当时的人们征服难题靠的是“智慧”。在《小方壶斋与地丛钞》中有所记载,工人们想到牵绳溜索的方法:将两根粗绳固定在桥的两岸,在两根绳子中间都绑上了许多横木和竹筒,把铁索装进竹筒,通过滚动将铁索运到对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