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建设初期,专家就因为要建什么桥而起了争议。当时有人提出建设木桥或石拱桥,但首先,因为大渡河的河宽超过了100米,水流极为湍急,如果要建设石拱桥和木桥,河流宽度的测量就成了大问题,毕竟总不能让人驾着小船去,容易翻船丧命不说,结果也很不精准。
就算解决了测量问题,成功将石桥木桥建起来了,预期效果却也不一定就比铁索桥要好。木质和石质的桥梁很容易被水流冲毁或腐蚀,修理也是一件难事,丝毫不亚于建桥时的难度——寿命短,成本高,石桥和木桥是很不划算的选择。
综合多方因素下来,建成的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 “险”而“稳”,“奇”而“踏实”的铁索泸定桥了。红军长征时也曾从这里通过,铸就了一段“飞夺泸定桥”的传奇历史。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面对国民党的前后围堵,红军陷入困境,唯一的突围手段就是通过“险线”泸定桥。这个方法极为冒险,因为一旦桥被国民党反动派炸断,桥上的人就会全部坠河,剩余的人无法通过,通过的人无法回来,红军部队将被彻底割裂。
5月的大渡河正处于汛期时节,汹涌的水流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两岸,29日,红军急行了240里到达泸定桥,100多米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拆除了约80米,剩下空荡荡的铁链,下方就是河水猛兽的“血口”。
红军不得不挂在孤零零的铁索上,前方的士兵冒着枪林弹雨突围,后方的士兵抓住铁索、抱着木板铺路,在无数艰难与危险之下,这场战役牺牲了很多勇敢的军人,但大部队却成功渡过了大渡河。至此,红军打开了北上的抗日通道,书写了一段堪称传奇的历史。
当时,国民党本可以直接炸断泸定桥,阻断红军的去路,但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其实,不是不想做,而是不被“允许”这样做。
第一,是由于泸定桥的铁索异常坚固,并非用火烧、用热兵器去攻击就能切断的,要想做到让铁索断裂,必须使用炸药爆破。这个工作一般的士兵无法胜任,但是如果等到专业工兵到来,红军早已突围而去了。
第二,泸定桥的战略意义不仅是对红军,对国军同样意义重大。他们需要阻碍红军,更需要这条泸定桥,假如提前炸桥,而红军获知消息提前改道,到时候不仅计划落空,而且回不去了的就是军阀自己的部队。
国民党军阀的犹豫,和红军军部的果敢形成鲜明对比,最终,这场战役的优势由红军全面夺取。
如今,泸定桥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代背景下,人们不需要再冒那么大的风险去走悬索桥,渡过大渡河,但无论何时,只要回想起人民凝集的修桥智慧,红军渡河的果断英勇,就足够让人感到心潮澎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