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后,成为明朝皇帝举行大典、朝会、殿试等活动的地方。奉天殿初建时规模极为宏大,面积达4522平方米,是现在太和殿的近两倍。但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后规模缩小。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遭雷击焚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后改名为皇极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再次遭火灾,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殿。顺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各重修一次。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太和殿西边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毁。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现存的太和殿即此次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63.96米),进深5间(37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殿高26.92米,加上下面的须弥座和高达8.13米的三层台基,通高35.05米。台基上有大量的龙凤石雕。太和殿为重檐歇山顶。殿顶正脊两端的螭吻,每个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螭吻高3.40米、宽2.68米、厚0.32米、重约4.3吨,是故宫内最大的螭吻。
太和殿的屋脊上还有一些神兽的雕像,它们是用来装饰和镇压屋顶的,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太和殿的屋脊上有10个神兽,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太和殿的最高等级。这10个神兽分别是:
骑凤仙人:位于垂脊端首,是屋脊上的领头神兽,寓意逢凶化吉,保佑皇帝平安。
龙:位于骑凤仙人后面,是万物之灵,皇权的象征,寓意天子威严,国泰民安。
凤:位于龙后面,是百鸟之王,祥瑞的象征,寓意皇后圣德,母仪天下。
狮子:位于凤后面,是兽中之王,勇猛威严的象征,寓意皇室忠勇,护国安邦。
天马:位于狮子后面,是神话中吉祥的化身,善飞天的象征,寓意皇室远大志向,驰骋天下。
海马:位于天马后面,是神话中吉祥的化身,善潜水的象征,寓意皇室深谋远虑,泰然自若。
狻猊:位于海马后面,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龙的第五子,喜好烟火的象征,寓意皇室喜庆吉祥,消灾辟邪。
獬豸:位于狻猊后面,是传说中忠直之兽,一角能辨曲直的象征,寓意皇室公正明断,惩恶扬善。
斗牛:位于獬豸后面,是传说中一种虬龙,能兴风作雨灭火的象征,寓意皇室除祸灭灾,风调雨顺。
行什:位于斗牛后面,是因排行第十而得名的神兽,像猴子带翅膀手持金刚宝杵的象征,寓意皇室降魔防雷,保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