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贵阳》推出第十九期:
贵阳走出去的“晚清四大重臣”
——张之洞
走进贵阳,读懂贵阳。
12岁出书、16岁中举,此后累官至督抚、宰相,还是中国“钢铁之父”、中国近代铁路的开拓者……拥有这个闪亮履历的“人生大赢家”,就是张之洞,从贵阳走出去的“晚清四大重臣”。
张之洞出生在贵阳六洞桥孔明洞旁边(今南明区博爱路一带),故取名“之洞”。父亲张瑛是一方知府,为官廉洁奉公。张之洞在家排行老四,自小便天赋异禀,四岁开始入塾读书,九岁已读完“四书五经”,还自学《孙子兵法》在内的多本兵学名著,是远近闻名的少年天才。
1849年,12岁的张之洞启程回原籍河北参加考试,16岁中举后回到贵州。古人讲究先成家后立业,张之洞在18岁那年听从父母之命,迎娶了贵州都匀知府的掌上明珠,成了名副其实的贵州女婿。结婚两年后带着夫人和女儿离开贵州,北上应考,此后便再没回过贵州。但他与这片生养他的土地的故事,却并没有结束。
1894年,严修被派到贵州担任学政。而此时的张之洞已今非昔比,官拜两江总督。严修曾向张之洞建议,要委派一批贵州高材生到湖北学习深造,学成后回贵州任教,以改变贵州教育的落后现状。后来,尽管严修已离开贵州,但张之洞却并未忘记此事。他专程从湖北写了封《敬告父老书》寄回贵州,说自己幼年跟随父亲在兴义(今安龙)读书,因感念先人旧治地,愿为振兴贵州教育作出贡献,表示愿意出资为贵州建立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各一所,并要求贵州选派学生前往湖北学习,所有学生的学费、交通费、伙食费全部由他承担。后来这批学生学成后,全部回到贵州任教。
张之洞为支持贵州、贵阳教育的发展,屡次慷慨捐银,然而去世后,丧葬费都是由他的门生、同僚资助。在留给子孙的遗嘱中他写道: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这些足以说明张之洞对贵州的一片深情。
正是这样一个人,成为了晚清政坛的风云人物,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一起“出道”,四人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是四人中唯一一个没有扛过抢的,却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大冶铁矿等,成为中国钢铁制造业的“灵魂人物”、中国兵器工业的“扛把子”;他一直在文官的路线上发展,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学校。
张之洞虽为一介文臣,却凭着一身正气与一身政绩,在乱世波涛中踽踽而行,他所引领的工业、科教等成果并未因时代跟迭而人亡政息,反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都在受用。
策划/文字:杨阿敏
主播:马铮
摄像:杨晓伟 安勇毅
设计/剪辑:林虎 曾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