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7 重新持针是将针重新夹持到位以再次进针。(A)手旋后(手掌向上),虽然此位置比手掌向下位较为不舒适,但将针弧向上的针用旋后的手重置固定时,随即的旋前动作可将针弧转向下,从而准备好手位以便再次进针。(B)持针器夹住针体的2B3处(距针尖2l3,距针尾I/3),针与持针器垂直。(C)如果用旋前的手重置针弧向上的针时,虽然手位准备好再次进针,(D)但是针尖朝向错误,无法垂直进针。
一次进针的过程包含了进针、夹持,反推和重新持针4步。连续缝合时,在下一次进针之前,握持持针器的手牵拉缝线松弛部分,并且用显微镊调整缝合线圈的位置。缓慢而谨慎地牵拉缝线,注意牵拉过程中周围组织,临时阻断夹,橡胶垫的角以及其他缝合线圈处是否有线被钩住。其中一些会发生在显微镜的放大视野之外,在缝合前剪短缝线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缝线与这些物品缠绕在一起,在保持高放大倍率同时将缝线保持在视野内,可以提高缝合效率。使用显微镊可以将缝合线圈带入合适位置,在所有进针都完成后统一收紧。
5.针脚的术语
针脚是缝合的基本单位,它由穿过两侧血管壁的缝线和一个线结组成。连续的针脚组成缝线,连接吻合口,并最终完成搭桥手术。在吻合术中需要定义和考虑特殊的针脚(表6.2,图6.8)。
表6.2 吻合术中缝合列表
图6.8 (A)连续缝合技术的针脚用腔外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中斜切的供体动脉图示显示。(B)连续缝合技术的针脚用侧-侧原位吻合术的第一条腔内缝线的图示显示。(C)间断缝合技术的针脚用腔外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中斜切的供体动脉图示显示。圆圈中的序号表示缝合位置的顺序。
固定缝合/锚定针脚
固定缝合是吻合术中缝合和锚定供体血管与受体血管的第一针。在打结前,通常供体血管和受体血管处在接触或接近的位置,但即使如此,锚定针也会经常拉动和分离血管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它们发生位移。在存在张力状态下打这个结可能会拉伸或损伤血管,或撕破血管壁。通常使用外科结缝合,即在打第一个结时缠绕两圈,以防止在打第二个结时第一个结的缝线滑脱。在张力较高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更强韧的9-0缝线。将供体血管提前置于操作区域或深部搭桥手术区域外,在临时夹闭受体血管之前对颅外供体血管或移植物进行固定缝合的第一次进针可以缩短缺血的时间。在动脉线形切口两侧或圆形横切口的两侧进行两针固定缝合。第二针固定缝合的目的是进一步拉拢并对齐供体与受体血管,但偶尔也会在完成一侧的缝合之后再进行,这样做可以在缝合管腔内部时保持血管内部暴露。在端-端吻合中,第二针固定缝合通常不会放置在与第一针固定缝合完全正对的位置,从而避免血管两端紧密接合在一起 ,以将血管壁暴露出来。
跟部缝合
跟部缝合是针对鱼嘴状切口动脉特有的缝合。鱼嘴状动脉切开术的斜向切口和纵向切口使供体动脉呈足状,在斜向横断面的末端远侧为趾尖部,而在近侧为跟部。跟部缝合是在鱼嘴状动脉切开术的近端,即在四边形孔的锐角处的缝合。吻合口中的供体动脉开口向下,覆盖跟部,这使得跟部缝合难以进行。当进行跟部缝合时,可以旋转供体血管使之切口向上以完成第一次进针(从外向内) ,然后旋转切口使之向下以进行其余的缝合(图6.9)。再在受体血管第二次进针(从内到外)以完成跟部针脚。
图6.9 跟部缝合是用于鱼嘴状动脉切口近端的固定缝合。鱼嘴状动脉切开术的斜横切口和纵行侧壁切口使动脉切口呈现足的形状,供体的吻合面向下如同足覆盖跟部。跟部缝合由两针组成;缝合的第一针,使供体的吻合面向上,由外向内进针;第二针由内向外进针,完成跟部缝合,并且将供体动脉旋转至吻合面向下,便于随后的吻合(箭头所示)。注意跟部缝合使用外科结。
趾尖部缝合
趾尖部缝合是用于鱼嘴状切开后的供体动脉的第二针固定缝合,其第一次进针很容易穿过远端组织的一个小三角形区域(图6.10)。跟部缝合完成后进行趾尖部缝合,因其不需要旋转或移动血管。趾尖部和跟部缝合仅适用于鱼嘴状和斜切口动脉切开术,因为成角度地切开使供体血管两侧是不同的,垂直动脉切开术因供体血管的两侧是相同的而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