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圭 武
内容提要:笔者认为,消费函数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不仅要注重物质收入因素,也要注重精神收益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二是对消费时间的理解不仅要考虑现世情况,也要考虑有来世的情况;三是对个人消费偏好不仅要考虑其不变的情况,也要考虑其变化的情况。消费函数的特点:第一,同消费物质产品一样,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也遵循一定的边际消费效用递减法则;第二,人们在选择消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时,二者存在替代现象;第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对消费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第四,随着收入不断增加,人们会更加注重消费的精神收益;第五,消费越具有永恒价值,人们的消费投入会越多。
关键词:消费函数 研究
关于消费函数,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有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函数,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还有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函数,以及消费的随机游走学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等等众多观点。综观这些消费函数,笔者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只注重考虑了物质收入的决定因素,而没有或较少考虑精神收益对消费的重要影响;二是只注重考虑了现世消费的情况,而没有考虑来世消费的情况;三是只考虑了消费偏好不变的情况,而没有考虑消费偏好发生变化的情况。笔者认为,完整的消费函数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不仅要注重物质收入因素,也要注重精神收益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二是对消费时间的理解不仅要考虑现世情况,也要考虑有来世的情况;三是对个人消费偏好不仅要考虑其不变的情况,也要考虑其变化的情况。
关于消费目标。在上述情况下,一个人一生的消费目标应是:在不相信来世的情况下,其消费目标就是,预期寿命内可变效用偏好结构约束下的一生消费总效用最大化;在相信来世的情况下,其消费目标就是,可变效用偏好结构约束下的现世消费效用与来世消费效用之和的最大化。这里人有无来世观念,会对现世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有来世,有些人就可能终身节俭慈善,这相当于对来世进行储蓄和投资,以期来世有更好的消费回报。没有来世,有些人就可能在现世花天酒地,其消费观往往就是,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中国人是血缘文化,子女往往代表了自己的未来,所以,国人对子女的投入往往是不惜成本的。
关于消费函数形式。对于消费函数,有两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物质收益因素和精神收益因素。用公式表示就是:消费=F(物质收益,精神收益)。也就是说,我们考虑消费函数,不能仅考虑物质收入方面的决定因素,也要考虑精神收益方面的因素。这里,物质收益表示一个人来自物质产品方面的收益。诸如衣服、食物、住房、汽车、货币等方面的增加,都有助于增加一个人的物质收益。精神收益表示一个人来自如安静、孤独、社会评价、社会荣誉、道德、社会成就感、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收益。在有些情况下,这种精神收益会对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关于消费的最优决策法则。理论上,一个人消费的最优决策法则是:边际消费收益=边际消费支出。具体讲就是:边际物质收益+边际精神收益=边际物质支出+边际精神支出。这里物质支出,就是物质上的成本;精神支出,主要是社会地位、社会荣誉等方面的损失等。
实现消费最优的约束条件。虽然在理论上,有消费最优的满足条件,但在现实中,一个人要实现消费最优化,会受到许多约束。一是物质资源的约束。在现实世界,物质资源总是稀缺的。二是精神资源的约束。由于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所以可供消费的精神产品相对人的需求而言也是有限的。三是时间约束。人主要是在人的生命时间内实现对消费的配置,而人的生命时间总是有限的。四是信息约束。信息不对称会制约消费的最优化。五是制度约束。制度会限制一些消费行为。由于有许多约束条件,所以,一个人的消费决策并非总是满足最优原则,并带有一定随机特点。
关于消费函数的一些特点。在考虑精神收益和有无来世等因素后,新的消费函数应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同消费物质产品一样,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也遵循一定的边际消费效用递减法则。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连续的精神褒奖会使人逐渐对这种奖励产生一种心理厌倦情绪,这时人们会更看重物质奖励。一般而言,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对人产生的刺激效用都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但笔者认为,人们消费精神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性可能要弱于消费物质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性。关于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
第二,人们在选择消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时,二者存在替代现象。产生替代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产品的稀缺性,其次是边际消费效用递减规律。对物质产品而言,稀缺性是不言而喻的。对精神产品而言,稀缺性命题也是成立的。从绝对消费的意义看,也许精神产品不存在稀缺性,但精神产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消费的相对性,即人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对比较而体现的,比如社会地位、社会荣誉等。有相对性就有稀缺性,所以,精神产品本质上也具有稀缺性。从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看,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替代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在贫穷的状态下,会更倾向于以消费精神产品的损失换取消费物质产品的收益。“人穷志短”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因为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物质收益的边际效用相对较高,而精神收益的边际效用相对较少;所以这时人们会倾向于以小的物质收益替代较大的精神损失。但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物质产品带给人的效用就会减少,消费精神产品的效用就会相对较大,这时人们将会更看重精神产品的消费。人们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誉”,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再如有些人有了钱之后,会更倾向于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这实质体现的是用精神产品的消费替代物质产品的消费。另外有这样一种情况,虽然有些人非常偏好消费精神产品所产生的效用,但当物质收益巨大时,物质产品带来的效用就会大于精神产品所产生的效用,这时他就会选择用物质产品替代精神产品。有些腐败分子就是这样。当然,如果没有稀缺性,也就不存在替代成本,这时,人们不管是消费物质产品,还是消费精神产品,都会追求“多多益善”。另外,“人穷志短”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同时“人穷”并非一定会出现“志短”现象,这也是客观存在是一种事实。一般有这样一种情况,人们为了追求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必然会尽可能多地消费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存在着不同的供给水平和供给难度,这种不同的供给水平和供给难度决定了人们对其消费的成本大小和难易程度。当“人穷”时,虽然消费物质产品带来的边际效用高,消费精神产品带来的边际效用相对较小,但很可能这时“人穷”者要增加消费物质产品数量的难度很大,这时,就有可能出现“人穷”未必“志短”,即“人穷”者转而通过增加消费容易得到的精神产品来增加自己的效用总水平。同样,当一个人很容易增加物质产品的消费量,但精神食粮供给相对贫乏时,这时,他会进一步通过增加物质产品的消费量来增加他的总效用水平。所以,在社会生活中,“人穷”不“志短”与“为富不仁”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与一个社会的总体制度和总体环境有关。
第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对消费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这里有一个“库兹涅茨反论”。库兹涅茨研究发现,在长期消费函数中,消费为收入的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并不是呈递减的趋势,而是相当稳定。而凯恩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这便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反论”。笔者认为,产生“库兹涅茨反论”的根源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根据一般推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所以应当有平均消费倾向递减,但问题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短期和长期对消费函数的影响是不同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短期内对消费函数有较大作用。一是替代成本较大。个人在短期内要不断实现不同消费产品之间的消费替代,一般会产生较大的替代成本,这对一般收入群体而言,会是一个较大的负担。二是偏好相对稳定。个人的消费偏好固定不变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一个前提条件。在短期内,一个人的消费偏好一般变化不大,具有相对稳定性。三是产品的种类和品种相对稳定。在短期内,产品的种类和品种相对变化不大,从而限制了消费者在不同消费产品之间进行消费替代的可能性,强化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四是从实证研究看,为什么截面数据得到的结论会较好符合凯恩斯短期消费函数的特征,这里与截面数据具有明显的短期时间特征是不无关系的。但在长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影响不大。一是在长期内,消费者可对不同消费产品实现有效替代。二是在长期内,人们的消费偏好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产生较大变化。在长期内,一个人的生理条件、职业、社会环境、居住的自然环境等总会有所变化。不同的生存条件,必然会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消费选择菜单。人们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在这种人与生存条件的互动关系中,人自身的消费偏好结构必然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三是随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精神收益会更为注重。四是在长期内,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消费选择的商品种类和品种会越来越丰富,产品更新也会越来越快,这客观增大了不同消费产品之间替代的可能性,减弱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的影响。五是从实证研究看,在长期时间序列的分析中,得到的是具有稳定平均消费倾向的消费函数形式,亦即没有截距项的线性消费函数,这也说明在长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的“库兹涅茨反论”,根源就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对消费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在短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有较大作用,但在长期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函数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一般会呈不同的特征。
第四,随着收入不断增加,人们会更加注重消费的精神收益。一般而言,人们基本的生理需求是比较容易满足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更加注重消费的精神收益。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到的富人所进行的“炫耀性消费”,实质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在后工业消费社会,商品的实在性意义在趋于消失,商品的“仿像”文化消费占据了重要的本质。人们不在注重商品消费的实用性,人们消费的对象不是物而是其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在极大繁荣的丰盛社会,由于*和需求的不断被生产、被制造,消费变得无止境。消费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宰,它构成一个*满足的对象系统,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物质精神满足,甚至是人生的幸福和意义,消费成为自我实现的全部过程。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写道: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这里鲍德里亚提出的消费从物的实用意义向象征意义和符号意义的转变,实质上也是反映了人们在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来自消费的精神收益的快乐要高于来自消费的物质收益的快乐,人们会更加注重消费的精神收益,而不是消费的物质收益。
第五,消费越具有永恒价值,人们的消费投入会越多。所谓消费的永恒价值,就是消费所体现的终极意义。比如,一些人在宗教上的巨大投入,就是如此。再比如,中国人在子女上的投入等。一般而言,物质产品的永恒价值不如精神产品,所以,在一定的物质收入满足后,如上所述,人们会更注重精神产品的消费投入。另外,在有来世的情况下,精神产品的永恒价值又不如来世天堂的永恒价值,因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价值更多是人间导向的,而人间导向的价值,都是有限的,所以,和精神产品相比,人们会更注重天堂的呼唤,为上天堂会进行巨大投入。比如,比尔·盖茨的最后一捐,将所有积蓄捐给社会慈善,可能就是这种情况的具体体现。再比如,中国藏区藏民,自己过苦日子,节衣缩食,却对寺庙无限捐款,也应是这种消费观的现实体现。从永恒价值方面看,消费所带来的效用满足感应与永恒性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消费越体现永恒性,其所带来的幸福感或效用满足感会越强。(正文完)
参考文献:
1.宋圭武:消费、消费函数及其特性新探,《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5期。
2.宋圭武:《碰撞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3.宋圭武:《大国路径:中国改革真问题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注:本文主要更多采用文字表达方式,没有采用数学函数表达方式,这是限制。
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