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听说贾诩在段煨那儿的处境之后,就派人请贾诩到南阳去。
当时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不薄,你就这么走了,就不怕他生气吗?
贾诩解释说,段煨这个人生性多疑,待我虽然很好,可心里却对我有忌惮,我在他这不能待太久,不然早晚被他算计。我离开他去张绣那儿,等于给他找了个外援,他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没有谋主,我去了他也一定会很开心的。
后来贾诩去了南阳之后,张绣在他面前以子侄后辈自居,而段煨也果然善待了他的家人。
贾诩和张绣这两个人的感情很深,甚至比刘备和诸葛亮还要深。
张绣虽然是一介武夫,可是他对贾诩言听计从不说,生活上也一直都是把贾诩当叔叔对待的。
贾诩也没有辜负张绣的情谊,曹操南征的时候,贾诩让张绣投降,可曹操却让张绣的婶婶侍寝,公然侮辱张绣。
张绣一怒之下降而复叛要*曹操,贾诩一句话都没劝,立刻为张绣出谋划策以移营为由袭击曹操。
让曹操损失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的“宛城之战”,其实也是贾诩制定的策略。
不过这一仗,曹操真的是自己很欠抽!
张绣真心实意向他投降,对他百依百顺,结果他不但强迫张绣的婶婶邹氏侍寝,还派人私下用重金想收买张绣的部将胡车儿,连贾诩也受到了曹操搔首弄姿的勾引,摆明了不拿张绣当个人。
结果胡车儿对张绣忠心耿耿不受招揽,贾诩也觉得自己看错了人,他们几个一通“海底捞月”,差点断了曹老板的子孙根。
然后几年后官渡之战时期,曹操和袁绍都派人招揽张绣,贾诩却劝张绣投降曹操,拒绝袁绍。
网上有人说贾诩这是为了自己投靠曹操,“坑”了张绣,导致后来他升官发财而张绣死的不明不白,把这当成他“毒士”的“铁证”之一。
但这很明显是不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以己度人的瞎分析。什么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命”?做出这种分析的人,可能算是典型中的典型了。
贾诩和张绣都是北方人,东南的孙策收不了他们,也大概率不会收他们;因为张绣的叔叔张济打过孙坚,而张绣还一直都在依附孙策的*父仇人刘表生存。南方的刘表贾诩已经确定不是可靠之人,而大名鼎鼎的刘皇叔,那会儿吃饭还得求人。
所以, 贾诩和张绣要想保住自己的家小,只能在曹操和袁绍之间二选一。
当时贾诩已经看透袁绍的问题其实不在军事实力,而是在集团的继承人问题上有严重的隐患。
换句话说,曹操甚至不需要打败袁绍,他只要能熬死袁绍,冀州集团几乎必然会毁于内讧。
如果贾诩和张绣再不抓紧机会跟曹操和好,等曹操收拾完了袁绍,他们俩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况且不管以当时的衡量标准,还是以当下的衡量标准,贾诩作为“宛城之战”的谋主,他贾诩出主意张绣出兵,他凭什么认为人家张绣比他贾诩更遭曹家人恨?
至少从正史来看,贾诩给张绣做的谋划相当靠谱,张绣在曹家阵营一直过的很不错,曹操还跟他结成了儿女亲家。
关于张绣的死其实只是微有争议。
张绣跟随曹操攻打乌桓,在行军的路上病死是有正史记载的。张绣被曹丕借着酒劲儿羞辱,逼的自*只是一种说法,而且还明显不太靠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