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原理的四个原则怎么分析,系统原理包括哪些原则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2-20 19:40:46

#复杂系统架构的26个原则

1. 涌现原则:当各实体拼合成一个系统时,实体之间的交互会把功能、行为、性能和其他内在属性涌现出来。

解读:

1. 涌现是系统的第一原理。当子系统(部分)组合成一个新系统(整体)时,在整体视角,必然(一定)会有不同于子系统(部分)的特性表现出来。如果发现一个整合后的新系统,没有表现出新特性,那一定说明,这个新系统(整体)没有完全整合完成。例如两个人 走到一起组成家庭,如果没有表现出异于单身2人的新属性,这两人的整合一定是不稳定的,必然有新变化。

2. 系统的第一原则,也可以表述为 1 1>2 原则。涌现原则= 1 1>2 原则。

========================================================

2. 整体原则:每个系统都作为某一个或某些个大系统的一小部分而运作,同时,每个系统中也都包含着更小的一些系统。

解读:这说的不是整体原则,而是分形原则、递归原则。系统的大小取决于人类以哪种视角去看待它。取决于人把哪几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

3. 聚焦原则:在任何一个点上都能发现很多影响系统的问题,而其数量已经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找出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那些问题,并集中精力思考它们。

解读:这是复杂系统中的奇异点现象。在任何一个混沌的复杂系统中,总是能发现至少一个奇异点,在该点聚集了大量的能量或质量,以至于形成漩涡、恒星、黑洞等外在形态,而在该点之外的其它空间,则只有很少量的能量或质量。这个奇异点现象是复杂系统的一个基本性质。辩证唯物主义把这个现象叫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对应于奇异点,次要矛盾对应于外围空间。在复杂网络如人群、互联网、人脑等复杂系统中,这个现象叫做六度空间现象、重节点现象、认知网络中心结点现象等。

4. 二元原则:所有由人类构建而成的系统,其本身都同时存在于物理领域和信息领域中。

解读:这其实就是人类认知世界与物理世界两者的区别。 真实世界、真我、本我、本心。。。这些都是**真实物理世界**的不同名词和概念,理想世界、抽象世界、信息世界、模型世界、凡心。。。这些都是**虚拟信息世界**的不同名词和概念。柏拉图也有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论述,都是类似的观点。对于一个复杂系统的架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其物理模型和信息模型。

5. 受益原则:好的架构必须使人受益,要想把架构做好,就要专注于功能的涌现,使得系统能够把它的主要功能通过跨越系统边界的接口对外展示出来。

解读:功能的涌现,在于组合后产生的或增益、或平衡、或衰减的能量或物质的转移过程。关于功能的涌现,即关注此类过程。在复杂信息系统中,信息的组合、标准化、规范化,会产生新的抽象模型,以及对这些抽象模型的IPO逻辑处理过程。将组合信息看成一个整体,分析其IPO,然后将此IPO在子系统进行分解和细化,即可设计出新的好的架构。在整体对部分的分解和细化过程中,请务必遵循本文的第1、2、3个原则。

6. 价值与架构原则:价值是有着一定成本的利益。架构是由形式所承载的功能。由于利益要通过功能而体现,同时形式又与成本相关,因此,这两个论述之间形成一种特别紧密的联系。

解读:价值是一个信息体系,架构是一个物理体系。 架构是一个信息体系,系统是一个物理体系。 价值、架构、系统三者组成一个五行生克模型中的三行环:架构生系统(架构越复杂系统越复杂),系统生价值(系统越多价值越大),价值克架构(产生的价值越多越需要架构简单稳定)。

7. 与特定解决方案无关的功能原则。糟糕的系统规范书总是把人引向预先定好的某一套具体解决方案、功能或形式中,这可能会令系统架构师的视野变窄,从而不去探索更多的潜在选项。

解读:这个不算复杂系统架构原则,属于人的认知问题。架构师的基本要求就是能从单一的业务、技术层次上跳出来,从更高层次、更广维度上来看待一个系统。

8. 架构师角色原则:架构师的角色是解决歧义、专注创新,并简化复杂度。

解读:解决歧义就是理顺沟通,拉平认知。专注创新就是在虚拟世界、模型世界中尽可能的复原物理世界。简化复杂度就是将小系统组合成大系统,将小系统的复杂大量的、杂乱无序的IPO,简化成大系统的简单的、有序的IPO。

9. 歧义原则。系统架构的早期阶段充满了歧义。架构师必须解决这种歧义,以便给架构团队定出目标,并持续更新该目标。

解读:这是还是沟通原则,简化原则,同9。

10. 现代实践压力原则。现代产品开发过程是由同时工作着的多个分布式团队来进行的,而且还有供应商的参与,因此,它更加需要有优秀的架构。

解读:除了设计虚拟世界的模型,还需要设计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映射关系,这种映射是物理的。

11. 架构决策原则。我们要把架构决策与其他决策分开,并且要提前花一些时间来谨慎地决定这些问题,因为以后如果想变更会付出很高的代价。

解读:架构决策面对的是主要矛盾,是漩涡和黑洞。必须花比平均投入多得多的投入。架构决策的本质是一个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建立模型--收集事实--验证模型--修改模型--根据模型做输出。

12. 遗留元素复用原则。要透彻地理解遗留系统及其涌现属性,并在新的架构中把必要的遗留元素包括进来。

解读:要将遗留系统作为新的复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综合考虑整体的涌现特性。CCB的系统迁移建模即放在全流程工艺中,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例子。

13. 产品进化原则。系统必须进化,否则就会失去竞争力。在进行架构时,应该把系统中较为稳固的部分定义为接口,以便给元素的进化提供便利。

解读:较为稳固的部分定义为接口,说的不够透彻。应该是较为稳固的部分固话为组件,称为一个独立的小系统,对其它系统而言,它就是一个黑盒。这也是中台架构中企业级能力中心的架构思路。

14. 开端原则。在产品定义的早期阶段列出的(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会对架构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解读:因为此时还处于混沌状态。干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诉求,尚不明确。此时,必须做一个事,那就是寻找权威,划定范围。如找一把手确定价值范围,找总经理确定职责范围等。先画出框,然后中下层的执行人员才能不致于观点天马行空。

15. 平衡原则。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并作用于系统的构想、设计、实现及操作。架构师必须在这些因素中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大多数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得到满足。

解读:在复杂系统中,平衡并不是平均。而是找到主要矛盾,将主要矛盾树立起来,周围围绕着一些次要矛盾。在复杂的价值系统中,也需要建立价值的漩涡模型。

16. 系统问题陈述原则。对问题所做的陈述会确定系统的高层目标,并划定系统的边界。就问题陈述的正确性进行反复的辩论和完善,直到你认为满意为止。

解读:这属于沟通策略。提出正确的问题,便于高层领导确认价值范围。

17. 歧义与目标原则。架构师必须解决这些歧义,以便提出几条有代表性的目标并持续地更新它们。这些目标要完备且一致,要兼具挑战性和可达成性,同时又要能够为人类所解决。

解读:歧义就是定义、概念不清晰。概念不清晰,沟通就没有意义。逻辑推导也就失去了基础。这个还是属于沟通策略。

18. 创新原则。在架构中进行创新,就是要追求一种能够解决矛盾的好架构。

解读:只提了创新的意义和目标,未提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方法见阿瑟的《技术的本质》一书。**创新来源于旧技术的重新组合**。

19. 表面复杂度原则。我们要对系统进行分解、抽象及分层,将其表面复杂度控制在人类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

解读:抽象的层数。如果说平面几何的抽象程度是100的话,非欧几何的抽象程度就是200。而架构的抽象程度,不能超出20。否则一般人就很难理解了。

20. 必备复杂度原则。系统的必备复杂度取决于它的功能。把系统必须实现的功能仔细描述出来,然后选择一个复杂度最低的概念。

解读:对定义、概念的文字描述有很多种。定义,一种方式是向内,将事物的组成部分说清楚。一种方式是向外,将事物关联的事物、实现的价值说清楚。较好的定义,往往是两者具足。

21. 第二定律原则。系统的实际复杂度总是会超过必备复杂度。架构师要令实际复杂度尽量接近必备复杂度。

解读:这个就是最小抽象原则。是一个经验问题。需要架构师的艺术性平衡能力。

22. 分解原则。分解是由架构师主动做出的选择。分解会影响性能的衡量标准,会影响组织的运作方式及供应商的价值捕获潜力。

解读:分解的MECE原则,只是说明了方法,但没说明程度。即,物质是细分到分子层、原子层还是夸克层?这里也没说清楚。我认为,粒度是一个艺术问题,取决于架构师对事物的理解(价值观)。还是一个经验问题。

23. “2下1上”原则。要想判断出对Level1所做的分解是否合适,必须再向下分解一层,以确定Level 2 中的各种关系。

解读:这个是很具体的实操方法。值得认真学习。本质上是说,你无法在同一个层次内解决该层次中的问题。要么你升维,将该层次作为更高维度的一个黑盒,问题包含在黑盒内;要么你降维,将该问题进行分解,通过解决低层次的小问题来最终解决高层次的问题。

24. 优雅原则。对于身处其中的架构师来说,如果系统的必备复杂度较低,而且其分解方式能够同时与多个分解平面相匹配,那么该系统就是优雅的。

解读:这是艺术性原则。很难定量衡量。取决于架构师的经验。系统的必备复杂度取决于系统的范围和边界,而范围和边界取决于系统细分时采用的价值观。在一个环境中,对某些人复杂度高的系统,在另外一个环境中,对另外一些人就是简单系统。背后就是价值观在起作用。

25. 架构健壮程度原则。好的架构要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变化。能够应对变化的那种架构,要么是比较健壮的架构,要么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架构。前者能够处理环境中的变化,而后者则能够适应环境中的变化。

解读:这说的是模型的可扩展性、抽象性的问题。这个取决于架构师的水平。如果架构师对事物发展的规律、趋势没有准确的认知,模型就很难做到可扩展。

26. 架构决策的耦合与整理原则。可以按照指标对决策的敏感度以及决策之间的连接度来排定架构决策之间的先后顺序。

解读:这是架构的连续性要求。对于一个复杂系统的架构师,要保证其稳定性,权威性。否则,两个架构师的价值观不一致时,架构决策会冲突,会严重影响后续的应用系统的研发和建设。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