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宫廷画相对来说工于技巧,精美有余而境界不足。也就是说,统治者只能将之当作一幅绘画作品来欣赏,却无法从中得到任何的思想启迪,也无法将之当成自己获取进步能量的来源。
渐渐地,宫廷画也就不再适应社会政治的发展。相对地,来自下层的文人画兴起和繁荣起来。这个现象也让统治者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了扶持文人画发展的合理性。
所以文化下移其实反而能带动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繁荣,吟诗作画不再是上层阶级的专属活动,它属于每一个愿意主动参与其中的人。
经济繁荣带来了文化繁荣,市井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下移的趋势。这是宋代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也是其文人画能够发展的重要社会土壤。
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宋代文人画能够得到繁荣发展,当然是由于宋代在相对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中继承了前人的智慧。
众所周知,宋代的前一个朝代是唐,唐朝的文化发展到达了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时期。唐朝之后五代十国的天下分裂,又为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土壤。
所以宋代在唐朝和五代十国的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文化,本身也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宋代拥有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文化发展基础,自然也能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特别的文艺流派。
例如宋代的词,这一文化作品体裁是宋代文化大放异彩的领域。但其实唐代就已经有了词的存在,而宋代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将之进行发展和升华,并且把它作为了自己的一张文化名片。
绘画作品同样也是这样,唐朝的工笔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不同的题材都已经初具规模,而宋代完全可以在这个规模的基础上加以提升。
事实上,宋代的文人画本身也包含了许多种类的文艺创作内容。不管是山水还是花鸟,不管是人物还是风景,只要这幅绘画作品由坚持“文以载道”的文人所创作,那么它就是文人画。
文人的家国情怀,文人的理想格局,文人的追求和抱负,从此也有了更多的文艺作品体现。而这,就是他们的道。
道成为了画的思想来源,画成为了道的承载体现,这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在宋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塑造了文人画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文人画,也在宋代的发展中定型和繁荣。
思想情怀,尽在画中
中国古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勰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中,对宋代文人画做出了八个字的综合评价: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通俗来讲,文人在动笔作画之前,就已经想好了自己想要在这幅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思想和情怀。所以他们的意志是存在于他们的笔端之前的,绘画也是围绕着思想主题来展开的。
而在落下关于这幅画的最后一笔之后,文人自己的思想情怀仍然还存在着。欣赏者在观看这幅画时,也能够通过其中的结构描绘和意象渲染体会到创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怀。
现在,我们就拿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所画的《枯木怪石图》来举个例子,具体认识一下文人画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