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北宋 苏东坡 《枯木怪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画的题材及其文化渊源1.山水
山水式的生活和审美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经典性的主题。以晋代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寄情山水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独立人格,成为以后历代中国文人心中的典范和文化象征,人们经常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而表达自己对“七贤”的景仰追慕,自然也包括绘画。
宗炳,是东晋末年至南朝宋画家,他出身士族,屡次拒绝朝廷作官的征召。喜好山水,隐居在洞庭湖附近衡山,晚年因病回到故乡,衰老和疾病使他无法游历名山好水,于是叹息道:
“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为了足不出户便能欣赏美景,他把过去游历过的山山水水画出来挂在墙上,然后坐卧在床上观看,间或弹琴对之,自嘲为“卧游”。宗炳的“卧游”后来成了文人山水画的基本理念。对于他们来说,山水画是自然山水的美好替代和向往。
正如李清照的诗句“山光水色与人亲”,当文人们为世俗所困扰时,回到书房,铺上画纸,画出心中的桃花源,有深深浅浅的山,有蜿蜒曲折的水,还有白云深处的人家……在这里,他们可以啸傲弹琴,远离尘世的烦恼,在画里洗涤胸中的积郁。
这也许就解释了刚刚讲到的秦观的故事,为什么他在看了几天王维的《辋川图》之后,久治不愈的病竟然就好了,大概因为看久了,仿佛自己真正置身在画里的山水之间,一扫胸中颓废之气而萌出新的生机。
北宋 王诜《烟江叠嶂图》 上海博物馆藏
2.渔隐
在传统文化的典故中,“渔父”常被用来代表出世的隐者,是古代文人非常喜爱的一个“意象”。渔父以舟为室,不赖土地封邑,不系之舟浮于水上,自在悠游于天地之间;渔父又是钓者,钓者听其自然,愿者上钩,“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所谓愿者上钩,钓名、钓利、钓官莫不如此,深谙进退之道。
《庄子》和《楚辞》都各有一篇讲到渔父,《庄子·渔父》描写渔父如何训导孔子,《楚辞·渔父》则叙说了渔父劝导屈原,且在屈原不听劝告之后,并无丝毫不满,只是一笑置之: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说服不了屈原的渔父只是一笑而过,随着歌声飘然而去,俨然是一位世外高人的形象。作为文人山水画中理想世界的居民,同时也是象征隐居的存在,渔父是文人画中被描绘最多的人物之一,他们不仅代表的是隐者,也是画家的分身,乘着小船拿着鱼竿的人物虽然线条很简单,却带着几分超然世外的快乐感觉,这是文人画特有的味道和魅力。
渔父这一意象寄托了文人们自身的向往和寄托,他们甚至自号某某渔翁,元朝的时候甚至一度还很流行给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鱼庄”,可以看出这一形象是多么受人喜爱,有着多么重要的文化意义。
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3.草木
以墨色梅、兰、竹、菊等草木来“借形寄意”,寄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重视主观意趣的表达,是文人画的又一个典型题材。文人士大夫笔下的墨梅、墨竹和墨兰,一反追求形似实物的画法,而重视内在神韵的表达,进而注意笔墨书法因素。
文人里王冕的墨梅,文同的竹,苏轼的古木,赵孟坚的水仙等,都是后世文人画家追随学习的典范,在世人眼中普通的梅、兰、竹、菊等草木,在文人们的眼中并不是单纯的自然植物,而是具有人格意义的君子化身。画一枝梅、几片兰,一方面有绘画美的表现,另一方面又在画上题诗题文,与诗文等文学修养颇有关联。
如元代著名文人画家王冕,善画墨梅,他隐居在会稽九里山,给自己的家取名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并在自己的墨梅画上题诗道: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说他的梅花清新雅淡,不需要用鲜艳的色彩去求得别人的喜欢和赞美,只愿散发清香充满天地之间。这句诗看着是写梅花,实则是他的自我写照和期许,王冕出生寒微但多才多艺,却不愿巴结权贵,拒绝功名利禄的他回乡隐居卖画为生,他笔下的墨梅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一个人格化身呢。
梅的傲雪凌霜,兰的清雅幽香,竹的高风亮节,菊的傲骨隐逸,都是文人们想要表达的人生向往和期许,他们借此抒发内心当中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
元 王冕 《墨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结语用元代著名文人画家倪瓒的一句话来总结说:“吾画乃抒发胸中逸气。” 文人画,更重在表达画者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所思所感,而不是单纯地记录。
所以,我们在欣赏一幅文人画的时候,看到的不仅是画上的山水草木等自然风景,更要透过画看到背后画者本人细腻、深沉的自我人格和理想的表达,深深为之感动,进而洗涤心胸,如此才是真正读懂了一幅文人画、了解了画中隐藏的文化归属。
愿你我都能从画中找到自己的逸趣所在。
参考资料:
《林泉高致》宋 郭思
《中国古代文人画》金开诚
《山山水水聊聊画画》马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