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于200万年以前的东北黑土地
“黑土地沃壤千里,粮食地一望无际”。中国东北有着全球仅有的四大黑土区之一,广袤无边,享誉世界。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黑色的土”都可以叫做黑土。根据土壤所在的地理位置、腐殖质层的厚度、有机质的含量等条件,黑土被业内业外人士约定俗成地定义为“在温带或者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草甸、草原为基础发育起来的具有深色松软品质的土壤。”
而东北就是中国唯一满足以上条件的黑土区,其他地区的土,哪怕是拿墨汁浸上千万年,只要不满足条件,它就不是黑土。
每一厘米的黑土形成几乎都需要200 - 400年,而东北平均约有60到80厘米后的黑土,则形成于约200多万年前。
那时这里还是厚重的砾石层。但随着气候变暖,温风拂过东北大地,随风而来的种子在这里“安家落户”,这片土地上长出了植物,接着是没有高大植物的典型草原、长满连绵禾草的草甸草原,最后则是有了高大灌木的疏林草原。一切都慢慢富有生机起来,直至长成今日的苍莽野林。
200多万年里,春天,动物与植物在这里落地生根,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积育岁月的沉淀;深秋,它们死亡后“葬身”在冻结的土壤里,所有的微生物活动都因漫长且寒冷的天气而被扼制,不能在当季完全腐化、分解。
于是年年岁岁、枯荣往复,刚凋零的植物叠加未完全分解的“残骸”,层层累积,便形成了“腐殖质层”——常规情况下能积成30到50厘米,最高可达到100厘米的土层。
腐殖质层的含量通常与孕育它的植物植被有关系:森林的土壤厚度较小,在50厘米以下;而草原的厚度则高达50到100厘米,含量最高可达10%以上。这也正是东北平原才有黑土“诞生”的主要原因。
暗黑色的腐殖质层也正是“黑土地”的肥力主要来源。在微生物经过腐化、分解、重新合成、再沉淀的过程中,动植物尸体化成的腐殖质土层里,有机元素、营养成分等有益于植物生长的物质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生物循环、再沉积。于是,黑土的肥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