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为啥同样是用VLOOKUP(c2,$B$2:$B$4,1,0)来查找,在【条件格式】里为啥还要用 =NOT(ISERROR()) 来包起来。
【条件格式】的原理就是:当定义的公式为真时(True),套用定义的格式(这里是红字红底);除此以外,不改变原有的格式。
由于VLOOKUP(c2,$B$2:$B$4,1,0)查找到值时,返回的是“文本”(如“13336437782”),而不是【布尔值】(True/False),这样【条件格式】就不会改变选中区域的格式。大家可以试试。
IsError() 包裹着 vLookup外面,将有“查找到”的转成False(非Error),“查找不到”的转成True(Error)
Not()包在最外面,转换True(找不到)→False,False(找到)→True
这样就能把vLookup「查找到的值」突出显示出来了。
缩短公式(CountIf)上面的公式写得太长,会显示得不够专业
想了下优化的公式,可以使用CountIf:
=COUNTIF($B$2:$B$4,C2)
效果相同。解释下Countif(有效区域,条件)
对【$B$2:$B$4】区域判断,是否与C2条件相符(就是C2有没有在$B$2:$B$4中),返回0/1(相当于False/True),下面的单元格会自动填充公式的。
测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