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尊重孩子,才能换来孩子的回答。
有些家长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觉,问孩子问题的时候也总是居高临下。这样的问题,孩子从本能来说是抗拒的。就算孩子唯唯诺诺回答了家长的问题,那也是因为惧怕家长的权威导致的。
其实,这个和中国传统有一定的关系,古时候讲究“父为子纲”,家长尤其是父亲基本很少能够和孩子平等的对话。尽管现代教育提倡“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种观念已经很多年了,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
这样的状况,在幼儿时期和小学阶段可能并不会表现出太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些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自主意识,对家长的崇拜心理会让他们乐意听从建议。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样做的后果就很严重了。
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徐小平,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的大儿子面临选择的烦恼: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又被朋友召集出去玩。他问我该怎么办?
其实我心里早就写好答案了,应该去社团,因为他先答应参加社团活动。但是有时对孩子来说,哥们意味着一切,确实很难选。我就问他,你对哪个承诺在先?对哪个有责任?
他想了想,去社团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观念开始在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中流行起来。很多家长开始明白,尊重孩子才能换来孩子说出心里话的机会。
所以,当家长心里有疑惑的时候,想了解孩子情况的时候,问孩子问题一定要尊重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和孩子沟通。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的,你是不是从内心尊重他,他肯定能感觉得到。
第二,面对疑惑,多问几句
孔子周游列国,三餐以野菜为主食。有一次大家连续7天没有吃过一粒米饭了。一天,颜回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些米,并负责将米煮熟。就在米饭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发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一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假装没有看见。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想了想说:“我刚才梦见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没有人吃过的米饭,先用来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很慌张:“不可以,这个米饭我已经吃了一口了,不可以用来祭祀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了脸说:“刚才煮饭的时候,我不小心把灰掉进了锅里。沾灰的米饭丢了太可惜,我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
即便是孔子,也做不到完全信任一个人,更何况是普通人呢?做不到没有关系,当心中有怀疑的时候,不妨多问几句,总会水落石出的。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就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总以为眼见为实,在没有弄清楚真相的时候就开始横加指责。殊不知,多问几句,一切都可能是误会呢!
和孩子沟通,如果将“问”的方法运动恰当,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孩子能够积极回应父母,还需要家长在平时多下功夫。“问”得恰当,“答”的巧妙,一问一答,其实都是在考验平时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