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以作者的口吻描述一句诗,以作者的口吻描述一首诗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06-24 12:43:09

清代诗人何焯读到这两句时说道:“起用反喝,便曲折顿挫,杜诗笔势也。”这一见解是准确的,按照这样的体悟重读李商隐的诗歌,我们也能体会到诗歌中曲折顿挫、雄放的气势。而且诗句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这样的写法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

颔联“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诗意紧承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非常写实的

“雪岭”指绵亘于今四川西北部的雪山,在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这是边境地带,松州治今四川松潘县,在雪山附近,唐代在此地设置了松州都督府。“殿前军”指的是神策军,是唐代皇帝的禁卫军。

颔联两句,写的是这种真实的情形:远使好长时间也没有信息,也没有回来,可见当时的一些纷扰还没有得到解决。

这两句纵笔千里,气象阔大,有着如史诗一般恢宏的气势,诗句非常简洁地写出当时的真实情形,饱含着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怎样以作者的口吻描述一句诗,以作者的口吻描述一首诗(9)

颈联“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诗人将视野拉回现实,由远而近地描写了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醉客”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在诗人眼中他们是如此的不同,诗人不失含蓄地写出了他们酩酊大醉的、不关心国事的情形。

这两句不但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试看“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这是诗歌中常用的“当句对”形式。这种手法始创于杜甫,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

但这种手法在李商隐手中,才得到发扬光大,他将这种手法运用在诗歌的创作中,逐步得到完善。可以说这种“当句对”的诗歌创作形式始于杜甫,成熟于李商隐。李商隐本诗中的这两句,造句极为工整巧妙,而且富有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

怎样以作者的口吻描述一句诗,以作者的口吻描述一首诗(10)

如李商隐《春日寄怀》中的“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就是这一手法的典型运用;他将这种手法发挥到极致的就是《当句有对》一诗,诗中的“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是“当句对”中很有名的,也最富有代表性的了。

从文意讲,这两句又都语意双关:上句的“醉”、“醒”既明指饮酒而言,又暗指精神状态;下句的晴”、“雨”,是诗人借天气表露心迹。既然即将启程,这自然是席中人共同关心的,但同时诗人也借喻不安稳的环境,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与感慨。

此细细品味这两句,这与屈原《楚辞·渔父》中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诗意是很相似的。

与宴席上其他人的形象相比,诗人李商隐明显有些格格不入,他在为离别而感伤,他在为国事而忧心忡忡。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诗人忧国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慢慢地体会了,他只能将满腔的忧愁浇注在一杯即将离别的酒中

怎样以作者的口吻描述一句诗,以作者的口吻描述一首诗(11)

尾联“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李商隐化用了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并一语中的地联系到了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

李商隐的意思是说,成都的美酒就足以伴人度过一生了,何况当垆卖酒的还是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呢?两句措辞深婉,表面看上去是赞美,实则是委婉的讽刺,而作者心情则极为沉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字面上看,诗人看似是在宽慰自己,亦或是流露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其实诗人的言外之意流露出来的却是对生活漂泊,忧思国事的沉重心情。

同时又是诗人对世事的悲切,诗人暗指的是这些在宴席上沉迷于歌舞酒气,不关心国事的人,这让诗人既感到悲切,又让他无言以对

怎样以作者的口吻描述一句诗,以作者的口吻描述一首诗(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