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关于传承创造运用民族语言的文章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11-10 23:01:03

【作文题】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疫之时,很多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乡间标语:

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

街头标语:

武汉人,不服输,疫情面前不低头。

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

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

日本援华物资标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盛唐•王昌龄)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盛唐•日本大臣赠中国僧人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先秦《诗经•无衣》)

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和日本人对传统中国诗文的运用,更给我们对于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诸多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审题精析】

(一)感受真实情境。材料由大疫之时三组不同风格的抗疫标语切入情境,这些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国内乡间街头的标语富有生活气息;日本援华物资标语则恰当地运用了传统中国诗文。导语部分依次交代这些语言的来源、内涵与作用,点明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材料真实鲜活,情境直面现实。考生写作不得脱离材料。

(二)明确典型任务。可供选择的角度有三:一是抗疫标语为什么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二是抗疫标语的用语比较与作用分析;三是由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的诸多思考。“此”规定了写作的范围,“感触和思考”点明了写作的重心。考生写作时必须把抗疫标语的使用分析和民族语言的传承发展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

(三)坚定价值判断。本题考查考生的文化自信与理性思辨能力,在网民的关注和热议中,既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又要合理吸收他人的长处。我们先民的语言异彩纷呈,各种方式的表达,共同汇聚战“疫”的力量。虽然文辞各异,但心意相通,目的相同。考生固然可做褒贬,但得注意分寸。文章的高下之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扬抑得当、拿捏有度。

【思路导引】

本题属于标语组合类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对疫情下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的理性思考与技术运用。

题目由材料、引导语和任务要求三部分构成:引导语给出三组不同风格的抗疫标语:乡间标语用语通俗、切中肯綮,一针见血地引导民众不串门、戴口罩,在非常时期有威慑作用,使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街头标语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直白朴素,通俗易懂,营造了众志成城、全民抗疫的氛围,能给民众以极大的鼓舞和精神支持;日本援华物资标语雅韵正声、诗词经典,用中国的文化温暖地表达了对中国人的感情,唤醒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记忆,令人感动,令人深思。

这三组标语表述不同,情感相同,目的相同。任务要求考生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感触和思考。考生可以谈标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也可以谈标语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还可以谈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等等。

从任何一个角度分析,都要以材料为立论背景,紧扣“抗疫标语”与“民族语言”的关系展开。语言确实有雅俗之分,但这个“俗”是相对的,民间生活用语,重在表达观点、立场,传递信息,往往通俗直白,甚至有的粗俗不堪。但乡间、街头这种场合,若都使用太雅的语言,有的人未必能懂,效果不一定好,阳春白雪也可能曲高和寡。这主要是出于对使用场合、受众对象的考虑,对此不能一概加以否定。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雅言俗语,各有其长。

2.文辞各异,心意相通。

3.白话口,诗意心。

4.雅俗合力,共抗疫情。

5.做民族语言的守玉人。

6.怀“情”带“智”,浇灌民族语言之花。

偏题立意:

1.华夏物语,因时制宜。(偏离材料,不是因“时”,而是因“地”,乡间、街头、日本等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风格的标语)

2.心向疫情,无关词藻。(与材料主旨相悖,不同场合、不同受众应使用不同语体色彩)

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完全脱离材料核心“标语”和“民族语言”,套作时评文)

4.莫让汉语“俗”透了。(题目并未否定街头和乡间标语,反而说“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

5.你有你的诗意,我有我的威猛。(对乡间标语和街头标语的定调错误,不是“威猛”而是“直白”)

6.一枝一叶总关情。(顾此失彼,只注意到标语背后蕴含着的人们的情感,忽视了智慧的存在)

【精彩标题】

1.源于人民,为了人民

2.名为“人”的光芒

3.雅言俗语各有光芒

4.雅俗合力,共抗疫情

5.雅俗共赏,天下大同

6.让民族语言充满暖心之力

7.民族语言,雅俗同当

8.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

9.“雅”言隽永,“俗”语温馨

【范文展示】

1. 【撼人之风格】诗词歌赋里,旁征博引中,向世界宣告“我是中国人”;时间词、副词、关联词使行文顺畅自然;成语、俗语亦庄亦谐。(来自语文匠点评)

“阳春白雪”遇上“下里巴人”

湖南长沙雅礼中学 1701班 朱峻纶

指导教师:胡岭

文化领域往往有着这样一个共识:广大人民是文化的服务对象。这个共识或许浅显,但却能在当下对于民族语言的运用上起参考作用。

近日,关于日本援华物资标语同国内各街头标证的对比引发了广泛热议。日本人通过引用中国传统诗词句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而中国人民则用通俗明了的标语给予精神的鼓励。两相对比,似乎会让人心生尴尬,更使国人对民族语言的运用有所思考。

当“阳春白雪”遇上“下里巴人”,我们又该如何选择?

显而易见,传统诗词的运用,简洁而富有意蕴。在烟波浩渺的诗词典籍中,既有“汉家烟尘在西北,汉将辞家破虏贼”的为国舍家,又有“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的唯美情思,更有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无限气概。可以说,古人用自己细腻的情感,为我们留下一座民族语言的宝库。

但是,仅有这些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战国时期楚国的郢都,一歌者歌“下里巴人”,和者绵延百里,其后歌“阳春白雪”,和者十余人而已。可见,仅有典雅,难通行于世。

从古至今,广大劳动人民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语言,既有原古时代遗留的劳动号子,也有“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口号,它们虽然不假文采,无所拘束,但却是广大人民的内心以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形式表露出来。这次大疫中的标语,不就是用“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八字为广大人民注入无穷的精神力量吗?

于是,便会有人道:反正“阳春白雪”般的东西“曲调和寡”,既然文化为我们广大人民服务,那为什么还要前者呢?

事实上,作为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组分,传统诗词与乡间标语一样有意义,如果因为“曲调和寡”便全然弃之,何异于掘断中国文脉?在一个充满平凡俗气的世界,又如何有崇高的灵魂。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广大人民是文化服务的对象,那么作为优秀的文化,我们不应该是让他深植于民众之心吗?

君可见《中国诗词大会》火爆中国,引起全民读诗潮,君可见《中国成语大会》让我们拾起古老的四字精华,他们不都是我们在运用民族语言时的努力吗?或许应摒弃的,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语言文化区别论,让他们一同服务于广大人民。

或许当“阳春白雪”再次遇上“下里巴人”时,希望他们说:你好,另一个我!

2. 【撼人之风格】一个比喻贯穿全文,美丽丰富打动人心,分析“语言”紧扣疫情,一词一句既偎依在文化传统的怀抱,又时时散发出凡尘世界的温暖烟火气。(来自语文匠点评)

向上开花,向下扎根

湖南长沙雅礼中学高1713班 刘添郡

指导教师:喻桂香

大疫之时,中国乡间街头的抗疫口号与日本援华物资标语引起大众关注,“你加油,我加油,抗疫战疫有奔头”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引发争议不断。不少网友称,日本的引诗用典让国人自惭民族素养,相较之下,民间口号未免流俗。

何必自卑?语言传情达意,汉语兼收并包,雅俗共赏,语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才占据第一要位。“加油”与“共云雨”同一,皆展现了对抗疫的坚定信念和人间温暖,二者都是有力且美的语言。

不妨将语言比喻为一株滋长的植物,美好强韧的植物叶蓁花荣,根深系茂, 既有出露地表的繁花,又有扎于泥土的深根,既应向上开花,赋以浪漫诗性;又该向下扎根,丰满人间热气。语言的雅与俗,植物的花与根,正是一体两面,对立统一。

回归语言与疫情,客观来看,疫情犹如一个细小切面,映射出我国人民对古诗的日渐陌生与淡忘。诗性语言的缺失,让生活易于落入庸常琐碎的烦恼,也不利于文化意义上的国家实力增强。没有花叶的植物,无以结出蜜甜的果实,缺乏诗歌的语言,更沦为鸡肋淡李般无趣与无味。

再发掘汉语诗性,们应回首凝视古诗古文。传统文化辟源开流,历史长河中沉金潜玉,不断发展的文学宛如一部语言美的简史。从诗三百的“赋比兴”“信达雅”,到唐诗的七律七绝;从秦风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到盛唐的“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每一种情感背后都有句句蕴藉含蓄的诗歌表达。重拾传统文化,不让汉语明珠蒙尘。

花的优美,必与根的繁茂相适应, 诗性不应仅存在绣闼雕甍中,更应与生活紧紧相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感叹生活是无情的、是冷酷的,但我们也能从有温度的语言中体味暖意融融。生活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标点,都是表达的素材,是我心声的窗口,我们拥抱“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也笑听关于生活的顺口溜、打油诗。

向上开花,向下扎根,一株植物由是繁茂。延展汉语诗性,沐浴着那些兰风桂雨,在大时代浇灌新新果实;在每一句话、每一支歌里保持生活的滚烫热乎劲儿,好让人间烟火温情地长存。中华民族的语言曾为世界瞩目,今时今日, 我们守正而创新,向上长,向下生,让汉语之花惊艳四方!

3.【撼人之风格】一个睿智深刻的中心论点,三个角度纷呈的分论点,一组组气势磅礴的排比铺展段,一声声情感真挚、理趣卓然的论据分析。(来自语文匠点评)

做民族语言的守玉人

湖南长沙雅礼中学1703班 金浩男

指导教师:李兰

泱泱华夏,语言如玉,在千年岁月的切磋琢磨中,去芜存菁,流溢华彩。风*诗词,曲赋小说,吆喝叫卖……语言美玉经过代代先民的传承,至于吾辈手中,那我们该如何守护它的光彩呢?

语言如玉,雅俗共赏。

正如玉之产于泥土,语言也诞生于生活这片朴素而广袤的土地上。也许是谁闻到一抹新鲜的草味,被这新鲜的生机所震撼,于是如同婴孩吸吮母乳一般,发出了第一声“春”的呼唤;也许是谁在秋雨冬雪中感到一种迷茫凄苦,沧桑变幻,低声吟唱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许是谁走街串巷,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自豪而骄傲,悠悠远远地吆喝着“烤红薯、烤红薯,香亦香来糯亦糯”……也许正如现在你我,在新型冠状病毒袭来之时,我们众志成城,合力抗疫,乡间街头地张贴着“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的标语。这恰如每一颗植株,唯有向下、向生活扎根,向上、向艺术才能开出花来。对语言美玉最美好的守护不是让它寂静地躺在被玻璃罩住的展柜里,独自享受着一种“高贵”的寂寞,而是让它回归田间地头,回归街道弄堂,回归生活,回归每一颗朴素而炽热的心灵,如此,语言美玉才不会在日复一日敬而远之的尘封中褪色暗淡。

语言如玉,寄托情思。

也许正如我们常说的“寄情于物”,玉的光彩,除却它本身的晶莹,更多的应当是寄寓了人的情思,而语言美玉的光彩,也的的确确地,是源于我们以此寄托的喜怒哀乐,温暖力量。为了表达我们战胜疫情的决心,我们创造出了“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这样充满温暖、充满力量、充满决心的标语,以此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一种信念和希望;为了表达对中国的友好和支持,日本在援华物资上标注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等中国诗词,寄托日本对于中国疫情表达的如同挚友同袍一般深厚的情义。语言美玉的珍贵,除了先民们精心雕琢的那种规则规范,更为重要的是那层由无数的人思、无数的人情、无数的人心,或浓或淡、重重叠叠地裹上的情感包浆。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寄寓情感的包浆,语言的美玉才更加温润、温暖、温柔。

语言如玉,异彩纷呈。

世界上没有两块相同的玉,而这世界上也没有两句完全相同的话。每一句话,它的背景,它的内容,它的情绪,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要让语言回归生活,为什么要让语言寄寓情感,就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情感,都是独特而多彩的。即使是同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可以解读出浓重的悲伤无奈,也可以解读出明亮的温暖和友谊。唯有我们对语言,加入了自己的情绪和思考,语言的美才有了更多可能。

而站在漫长的时间线上,我们也许会发现,中日纵然曾有矛盾,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话语却穿越千年,又把邻邦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我们通过语言来展现同一个时代的人的差异性,又通过语言来见证无关时代的永恒性,那我们的民族语言也会因此而变得多彩永恒。

做民族语言的守玉人,像一位位“大国工匠”,精心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创造精彩,创造永恒。

4.【撼人之风格】化身时代骄子,与之同频共振,以雅俗两面的语言实例来精辟剖析,用古今中外对于语言的应时驾驭来深化主旨。(来自语文匠点评)

白话口,诗意心

湖南长沙雅礼中学1703班 周子翔

指导教师:李兰

大疫之际,面对同往昔亲友被迫的分隔,大概这时候最能联系人心的便是文字了罢。我们既会被乡间街头极富生活气息的朴素标语逗乐,也会为漂洋而来、如莲绽于目的清新诗文深深触动。当“幽居”于家中、感受这两类文字呈递的情意时,我们难免也会心生慨叹:感慨异邦人恰如其分的引据,与街头看似有些入俗的“打油诗”间鲜明的差异。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这先人精魂凝就的词句前,我们自然会为传统文字那独特的诗意美震撼——这份美孕于汉字原初的“微言大义”式的简约兼广博。一枚枚灵动的字符相缀,便能融成浩渺的时空,生发无尽的情思。以目遇之、以心闻之,我们仿佛倒转岁月、再现先民的真切情意;我们也似横贯空间,当面聆听着来自异国之人最诚挚的祝福。而在祝福带来的的审美体验之上,传统文字更是轻轻叩开心门,给予身处当代的我们一种诗意的视角、一份以文字浸润生活的乐观态度。

然而在为先民文字之美折服震撼的同时,我们仍需面向实在的生活:若是我们在平日生活中满嘴“之乎者也”也许难免滑稽。重拾诗意美并不意味着否定掉当代文字:大白话自有其实用性、准确性,而这正是一个科学化、现代化的社会需求的语言特点。今日之科学研究、学术论文,都建筑在清晰明了、逻辑严谨的白话之上。而大疫当前,通俗易懂、实用风趣的乡间、街区标语或许更能春风化雨般传递战“疫”知识、引领人们切实行动。也正是人们用一张张白话口诉出的叮咛劝嘱,筑成了战“疫”最坚实的一大防线。

我想,我们何其幸运能在这样一个时代,共同领略古今文字的交融共振。语言文字自有其传递信息的基础作用,这或许是“俗”的一面;亦裹挟着如五音、如万象的审美意义,这大抵是“雅”的一面。前者是“用”、是“说”;后者是“舞”、是“弄”。我们并不需要一味“媚雅”而摈弃作为文字实用、通俗的一面;也不能只讲求文字的实用性而抹*其多彩、丰富的一面。而与其争辩“雅”“俗”间有多么“格格不入”,我们是不是更应该静下心来,去真正尝试体味文字的表里,并经由语言文字去聆听那些有趣的灵魂,连接那些丰盈的心灵?或许,当我们细细拈清说话对象、斟酌说话情境、以真心表述语言时,我们可以真正超越文字的雅俗本身;这时,两颗跃动的心,便能紧紧相拥,在文字之上共鸣。

且不论是“雅”是“俗”,是白话或是文言,都是我们作为华夏人对中华文明最纯真的皈依。作为今人,我们应传承古色古香的先民文字,从中领略文字之美感与生活之诗意,也当努力发掘文字在当时当代的意义、应用,并将二者和谐统一:用一张“白话口”,述一片“诗意心”。

5.【撼人之风格】任务驱动文的规范结构,环环相扣的论证思路,角度多维的重磅论据,温和又不失理性的冷峻评析。(来自语文匠点评)

民族语言在生活里焕发光彩

湖南长沙雅礼中学1702班袁新宇

指导教师:李兰

我们的社会,这些年一直在思考如何传承创造民族语言,或是创办诗歌学会,或是举办诗歌大赛、文化综艺等等来提高人们对于民族语言的兴趣,但收效有限。

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创造出许多优美如画的诗词歌赋,令我们惊叹不已。但我们慢慢意识到语言的美是表面的,只有语言背后凝聚的厚重情感才能真正在人心底留下痕迹。然而我们又常常难以体会得到那些感情,从而失去了对民族语言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没有在生活中去体味那些隽永的民族语言。

文字刻印在书本上,没有情感,难以引发人内心的波澜。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是需要用内心的情感来与之共鸣,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文字的内在含义。而这情感不是“为解其情强说愁”,而是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体悟到的、感受到的。

在武汉的物资中转站,当你看到从邻邦日本送来的货物上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你就不再觉得那是书本里干巴巴的重复啰嗦的句子了;当那些在武汉奋斗一线的医生们说出:“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的时候,你会真的被这样逆境中依然凝聚着希望与光明的句子感动着,而不觉无味;即使是“众志成城齐努力”这样“有些土”的句子,你在此时也会觉得有着无比的力量。

民族语言中凝聚着的是先民们的生活情感与行为方式,以及其背后中华民族的内在形成的人格与精神,这当然是打动着我们的东西。

而民族语言的创作也是如此,不要在想像的情感中生造语言,而应在传承先祖给予我们的精神与人格下,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去体悟情感,去感受中国人的气质,再去创作出属于中国的民族语言。如同一位武汉前线记者说的:“在这里看到了太多的悲伤,恐惧与生离死别,我们也不是生而勇敢,但我们选择坚强。”这是疫情下我们民族真实的情感与精神。这样的创作就能给我们真实的感动。

民族语言的创作不完全在于阳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在语言中能够体现生活中中国人的那些品质,那些无比珍贵的精神气质:坚强、乐观、热爱生活、永不言弃等等,就如同在这次武汉抗疫战里无论是朴诚烂漫的农民写出那些朴实的口号与标语“病毒来了我不怕,我和病毒打一架”,还是那些有着情怀与理想的记者们写下令人动容的诗篇“你舍弃小家情感,奔向大爱无疆,你抬头便是阳光,你低头便是坚强,汗水里是奉献,泪光里是希望。”抑或是亲友间真挚的祝福“今年冬天我们保护好自己,明年春天我们再相聚言欢。这些都是从生活中结晶出来的,都是蕴涵着中国人生活气息的民族语言,这些文字能够感染人激励人,会永远留在民族语言中。

所以,真诚地感受生活的情感,诚恳地写下民族的气质,才能真正传承好先民留下来的文化锦囊,才能真正创作出好的民族语言,才能真正把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智慧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子孙。

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关于传承创造运用民族语言的文章(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