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怎么学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11-10 22:58:11

来源:【华声在线】

江华瑶族自治县郑德宏、郑艳琼长期深入瑶寨,开展田野调查,整理和出版多部瑶文化研究著作——

父女合力传承瑶文化

如何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怎么学(1)

郑艳琼(左一)与湘江乡桐冲口村村民一道制作旅游产品。(资料照片)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蒋思学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山青葱、水灵秀,长鼓响、瑶歌欢……

10月6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桐冲口村,湘江乡政府四级调研员郑艳琼,组织村民加紧排练原生态瑶族歌舞,迎接10月28日在桐冲口村举办的千年瑶寨寻根之旅暨瑶族盘王节。

桐冲口村是永州市非遗示范村、国家3A级景区。村庄的发展,郑艳琼和她的父亲郑德宏功不可没。

郑德宏,1930年出生在桐冲口村,2022年12月去世。郑德宏、郑艳琼父女长年开展田野调查,整理、出版《盘王大歌》《瑶人经书》等多部瑶族文化研究著作,指导乡亲们传承《盘王大歌》、瑶族长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传播瑶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扎根大瑶山,痴情研究瑶文化

茫茫大山,是瑶族同胞世世代代生活的乐土,蕴藏着神秘丰富的瑶文化。

过去,瑶文化基本通过口口相传,或是以汉字记瑶音的方式记载。

1951年,读过初中的郑德宏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1958年,县里选送他参加国家民委在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开办的两年制瑶族语文培训班脱产学习,系统学习国际音标和语法。

毕业时,学业优异的郑德宏接到不少单位的邀请。他表示,古老的大瑶山是历经沧桑的母亲,他要回去传承瑶文化。

瑶文化,在崇山峻岭间,在瑶族同胞的歌声和舞蹈中,在他们辛勤的劳作里,在人们迎接丰收的喜悦里……

1960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郑德宏长年在湘粤桂的大小瑶寨奔走,收集整理了300多万字的瑶文化资料。

1985年,55岁的郑德宏开始“盘王大歌”的田野调查。

1987年,他出版53万字的被誉为瑶族荷马史诗的《盘王大歌》。

1999年,郑德宏罹患肺癌,肺部被切除三分之一,后来又做了4次手术,但他笔耕不辍,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编写《盘王祭祀礼仪研究》《江华瑶族歌舞集》等瑶文化研究书籍20册。

郑德宏是女儿郑艳琼研究瑶文化的领路人。

1990年,郑艳琼参加工作,郑德宏送给她一套《盘王大歌》,要求她读懂弄通。

一开始,郑艳琼不能理解书中的典故、传说等,她向父亲请教,反复琢磨,花了两年多时间,才理解了这部比较全面反映瑶族历史变迁、民族特性、风俗习惯的著作。

郑德宏又向女儿推荐多部瑶文化著作,还教她学习、掌握国际音标。

2006年起,郑德宏带着女儿,深入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北,以及本省郴州、株洲、衡阳等地开展田野调查。

他们收集到的手抄本,大多数残破不堪,字迹模糊,没有标点符号,有的还有作者个人创造的异体字。他们虚心请教,直到弄懂。

深入了解原生态瑶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身参与当地的奏铛、抖筛、安龙、婚礼、坐歌堂等文化活动。郑德宏鼓励女儿向瑶族民间师公(筛翁)、艺人拜师。

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瑶族师公传承一直“传男不传女”,郑艳琼拜师的请求屡次被拒。她不气馁,多次登门。终于,郑艳琼经历上刀山、下火海、睡棘床等程序,拜师成功,通过参与当地的节庆、祭祀等文化活动,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奏铛,也叫还盘王愿,是瑶族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庆祝丰收、娱神娱人的多功能多载体的文化活动;抖筛,也叫“度戒”,“度”即传授应遵行的法则,“戒”即教育限制约束人的条规。这些都是瑶族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郑德宏父女都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资兴市团结瑶族乡80多岁的民间师公、艺人盘贡兴,住在大山顶,车只能开到半山腰。

父女俩多次前去请教,感动了盘贡兴,不但请他们参加当地的祭祀、婚嫁等民俗活动,还带着30多名弟子来到江华,表演7天7晚的“奏铛”,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011年,郑德宏、郑艳琼得知江华大圩镇原两岔河乡峻山村的民间师公能表演原生态的“奏铛”,他们冒着雨雪前往探访。

山高路陡,路面泥泞,郑德宏、郑艳琼等驾驶打滑的车,艰难前行。

当他们走进村庄,村民异常感动,30多名瑶族同胞纷纷放下手头的活计,热情表演起来。郑艳琼通宵达旦全程拍摄。

郑德宏、郑艳琼向江华瑶族自治县政府建议,把民间原生态“奏铛”列入每年县里盘王节的固定表演节目,得到县里首肯,相关民间艺人由此有了展示的舞台。

2008年,蓝山县汇源瑶族乡湘蓝村举行瑶族度戒活动,郑德宏、郑艳琼在村里临时搭建的简易屋棚住了半个多月,认真向当地瑶族同胞请教,全面了解了度戒的由来、意义。

郑艳琼还远赴美国,与美国瑶族协会交流瑶文化。郑艳琼个人或与他人合著《湖南瑶族抖筛田野调查》《湖南瑶族奏铛田野调查》等7部研究瑶文化著作。

历时六载,编著《瑶语勉话词典》

瑶族的支系较多,在江华分布着自称“勉”的过山瑶和自称“爷贺尼”的平地瑶。自称“勉”的过山瑶,其瑶语也称勉语。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特征,随着时代发展、文化融合,民族语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瑶族没有文字,用汉字记载瑶族的文化习俗、发音,无法直观、准确地表达其中的含义。把瑶族的语言、语法编成词典,用国家推行的拼音瑶文和国际音标记录,这样能准确地表达瑶语的发音和含义,对保留和传承瑶族语言有重要的意义。”郑艳琼对记者说,2016年,她和父亲开始编著《瑶语勉话词典》,希望让勉语与汉语互通互译。

说者易,行却难。父女俩先后用了6年时间。

勉语词汇丰富,语法与汉语不同,声调复杂而多变,同一个词语,其对话语言、歌谣、宗教语发音又不同,在不同的语句中声调还有变化。按声母分类来收集整理以便检索,这是一项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的艰辛工作。

当时,郑艳琼在桐冲口村扶贫,父亲也来到村里,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开展编撰。父亲说一句勉语,她用国际音标记下;或是她说一句勉语,父亲记下来……记录的词汇越来越多。

出现重录、漏录是常事,父女俩不厌其烦地反复核对。然后,在记录勉语的国际音标后面,用汉字解释其含义。

2019年,云南瑶学专家盘金祥看过他们的初稿,建议在国际音标的前面加上拼音瑶文,让不懂国际音标的读者也能使用这部词典。

郑德宏、郑艳琼采纳了建议,3人合力完善编撰工作。2022年,《瑶语勉话词典》出版发行,共收录瑶语勉话词汇17952条,并附有当地的瑶族谚语、歇后语等。

编撰词典耗尽了郑德宏的心血,他在词典出版不久后去世。

把精彩作品写在家乡土地上

夜幕降临,桐冲口村大红灯笼随风摇曳,瑶家“十八酿”飘香。

村头的夷勉堂广场燃起熊熊篝火,即将上演一场欢快的瑶族歌舞盛宴。

过去,桐冲口村是一个偏僻闭塞的贫困村,全村百分之六十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如今,桐冲口村是全国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13年,郑德宏、郑艳琼带着他们编撰的《盘王大歌》《江华瑶族歌舞集》回到桐冲口村,动员村民组建瑶族“尤棉”(瑶语的意思即瑶人)歌舞队,传承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

队员们无统一的服装,没有乐器。郑德宏、郑艳琼自掏腰包给大家添置服装、乐器,只要有演出机会,就带领大家参加。

2015年4月,湖南广播电视台进驻桐冲口村扶贫。这年5月,桐冲口村所在的湘江乡向县委建议,让时任县民族文旅广体局纪检组长的郑艳琼,回村协助扶贫工作。

是按部就班上下班,还是迎接挑战,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郑艳琼选择了后者。她说,要把最精彩的作品写在家乡的土地上。

2015年10月,郑艳琼向县委递交辞去单位纪检组长的申请,回到桐冲口村。

桐冲口村先后建成瑶族文化风雨长廊、夷勉堂文化活动广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等,修建漂流码头、滨江风光带等景观,创建《盘王大歌》、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和非遗展示馆。

工作队决定对桐冲岔、苦竹源等村民小组的30户贫困户易地搬迁,统一建造吊脚楼,打造景观,发展餐饮和民宿。

然而,有10户贫困户拿不出每户3万元的建房自筹资金,郑艳琼二话不说,与丈夫一道,拿出家里30万元积蓄垫资。

乡村旅游日益兴旺,村民除了服务游客有收入,还养殖藏香猪、黑豚,种植山楂、火龙果等,桐冲口村在2017年底整村脱贫出列。

2018年初,湖南广播电视台驻桐冲口村帮扶工作队撤队,郑艳琼却留了下来,带领村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郑艳琼与村支两委商量成立旅游公司。可村民刚脱贫,手上没有多少余钱。郑艳琼说服丈夫,以两人的工资作担保,向银行贷款50万元,还向郑艳琼的姐姐借了10万元,作为村旅游公司的启动资金。

2018年2月,桐冲口村千年瑶寨旅游服务管理中心运营,公司主动让利于村民,双方按3∶7的比例分红。

2018年,桐冲口村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团体近百个,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

今年,郑艳琼与村民们抓住旅游全面复苏的大好时机,精心组织正月十五闹元宵、情暖三月·相约瑶寨、健康“五月五”瑶族医药暨叩瘟节等活动,游客慕名前来。

他们还根据在当地流传数百年的勉哥、郑三妹的爱情故事,创作排练大型实景歌舞剧《千年瑶寨·万年爱恋》。

8月19日,七夕节。村民以穿村而过的瑶人河及河两岸为舞台,以大山为背景,首演《千年瑶寨·万年爱恋》大型实景歌舞剧,现场观众1000多人,线上观看的人数达12万人。

今年1至9月,桐冲口村接待游客17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12%。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