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里的通感手法,琵琶行音乐描写艺术手法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11-28 05:14:07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次弹奏《霓裳》然后再弹奏《六幺》。

大弦音沉抑扬,层层递进,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窃窃私语。

嘈嘈声与切切声,互为交错,就如同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在玉盘之中。

琵琶声,时而像黄莺的歌声,在花下婉转流动;时而像泉水的幽咽,在冰层下艰难流动。

时而又像水流遇冷,渐渐失去流动性,开始凝结,声音开始中断。

此时没有了声音,却胜过了有声音,给人一种情绪释放的空间,让人心生愁思、幽怨与暗恨。

一会琵琶声再次想起,突然像是银瓶撞破,水浆溅洒;又像是军队厮*,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拨子从弦的中间划过,四弦一声又好像撕裂布帛一样。

所有画舫和游船上的人,都沉浸在琵琶声中,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只看见江心之中倒映着一轮秋月泛着白光。

注释

琵琶行里的通感手法,琵琶行音乐描写艺术手法(5)

拢:扣弦。捻:揉弦的动作。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凝绝:凝滞。

拨: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拨工具。

当心画: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赏析

琵琶行里的通感手法,琵琶行音乐描写艺术手法(6)

这是《琵琶行》中一段关于音乐的描写,也是全诗最精彩之处。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写琵琶女弹奏时的动作,对于曲目切换的娴熟,能够轻巧从容地弹奏琵琶。“轻拢慢捻抹复挑”,连续用了“拢”“捻”“抹”“挑”四个动词,可谓是描写演奏的千古佳句。

琵琶行里的通感手法,琵琶行音乐描写艺术手法(7)

接着,诗人运用了博喻、顶真、通感等手法,来描写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即“博喻”手法。用“急雨”“私语”和“珠落玉盘”来比喻琵琶声。这种用多个比喻来包围本体的手法,即是博喻,它让琵琶声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即“顶真”手法。所谓“顶真”,即用前面句子结尾的词语作下面句子的开头,邻接的句子首尾蝉联。也作“顶针”。

文中“顶真”的句子还有,“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值得注意的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时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一句也是“顶真”。即,通过一个“去”字,将商人买茶和独守空船这两个事巧妙地合为一体。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四句最绝美之处在于“通感”手法的运用。

琵琶行里的通感手法,琵琶行音乐描写艺术手法(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