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即要“会意”。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读书方法(会意)。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是“不求甚解”的前提。
第 5、6 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例子,从反面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应抱虚心的态度”的观点;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从正面论证“观其大略”(会意)的读书方法是高明的。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了“不求甚解”的重要性,有力地批驳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观点。
第 7 段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这一段阐明了“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马马虎虎”指读书很不认真;而“不求甚解”指读书在会意,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这样写,让读者避免产生误解,使论述更严谨。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第 8 段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有什么作用?运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说明“不求甚解”的重要性,有力地批驳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观点,使论证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通过作者的分析,得出了什么结论?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结尾作用:深化了中心论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发出号召: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的看法是怎样的?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要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以领会其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