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为了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实验室里还有一套重打光设备,通过 175 个摄像头、96 个可编程的光源收集人体的反射率数据,以此来模拟出不同光线下的成像。
3D 感知算法,再加上这套重打光设备,所收集到的人体面部表情、动作的 3D 数据喂给 AI,让 AI 算法来实现发丝级别的抠图、更优秀的背景虚化等等功能。
有了人像 3D 重建感知平台的支撑,vivo 又在此基础上,加入 AIGC 算法,琢磨出了生成式人像风格、生成式人像编辑和多种人像的 AR 特效这三个未来摄影场景。
生成式人像风格,咱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一张人像多种风格。
就比如说,一张人像照片,本来是在夏天拍的,但是利用 AI 呢,就可以把背景换成秋天的枫叶、冬天的雪。
而且还能根据不同的背景,对人像的打光进行调整,让照片效果看起来更逼真。
世超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一张游客照,把背景换成故宫、长城、埃菲尔铁塔... 那岂不是足不出户打卡全球景点,而且毫无 PS 痕迹?
其次,要是拍照的时候光线不好或者没有做好表情管理,甚至于,不满意年龄,也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像编辑对照片进行重新调整。
因为在 3D 建模的时候,AI 就已经收集到了你的面部深度和纹理信息,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对照片进行具体的优化。
也就是说,有了这个功能,拍照以后就直接省略掉 PS 的那一步了。。。
除此之外呢,在这次的发布会上,vivo 还演示了 AR 换装、AR 炫舞等等看起来酷炫的人像 AR 特效。
可惜的是,现在还只是个Demo ,不过要实现估计也是时间问题。
至少从目前来看,vivo 提出的这三个应用场景,的确给生成式 AI 摄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从绘画、写书,再到如今的摄影,那句 “ AI 要把所有行业重新做一遍 ” 真不是说说而已。
在AI 的加持下,手机移动影像或许很快就会跨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2023 vivo 影像 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吴正杰《我与拱门星空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