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接不暇怎么让情景表达出来,应接不暇怎么用具体情境解释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4-01-18 06:00:45

在东晋时期,有一个人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他擅长书法,其书法作品可与其父比肩,有“小圣”之称;他当过驸马,还因此与其表姐演绎出了一则凄美的故事;他特爱游山玩水,长于赏景描色,并在一次游玩结束后,向别人描绘并极力推崇了家乡美景,认为“在山阴道上行走,名山秀水相映成辉,美景使人应接不暇。”之后,应接不暇便成为耳熟能详、盛传不衰的成语之一。

应接不暇怎么让情景表达出来,应接不暇怎么用具体情境解释(1)

应接不暇的汉语拼音为:yìng jiē bù xiá。

应接不暇的“应”:有应付、应对、对待之意;“接”:本义是交接,会合;引申为靠近、接触、连接、连续等。“不”:表示否定,没有;“暇”: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从上述字面理解,我们是否可以把应接不暇笼统理解为:需要应付或接触的东西太多而没有空闲的时间。简要地或可理解为:来不及接触或应付不过来。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又与谁有关联呢?

应接不暇怎么让情景表达出来,应接不暇怎么用具体情境解释(2)

应接不暇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其大意是:“从山阴(今绍兴)道上行走时,美丽的山脉与河流相互辉映,美景让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过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应接不暇原本是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来才指来人多或事情多,应付不过来。

应接不暇与王献之有关。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相当于现在的ZB主任),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市),344年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逝于386年。

应接不暇怎么让情景表达出来,应接不暇怎么用具体情境解释(3)

王献之从小随父学习书法,才华出众,少负盛名,精通各体书法,楷书、隶书上有颇深造诣,尤以行书、草书闻名后世,与其父并称为“二王”;还与张芝(生卒年不详,东汉著名书法家,草书之祖)、钟繇(151年-230年,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政治家)、王羲之并称为“书中四贤”,并有“小圣”之誉。病逝后,被追赠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可谓风光无限。

应接不暇的近义词有:席不暇暖、目不暇接等......

应接不暇怎么让情景表达出来,应接不暇怎么用具体情境解释(4)

由此感慨,人要饱读书、有才华、出成就,才会被人推崇。古代王献之们,践行和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义,对家乡的山水作了很好推介。有关部门是否也拟搞好研学旅游,推进以讲述城市故事、传递城市声音、诠释城市精神的文旅融合,在满足群众幸福感中,让“诗与远方”相融相生相得益彰,整体推进本地人满意、外地客钟情的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城市建设。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