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ng“树洞对讲机”)
2)大家都在讨论—创造共同话题
这个功能板块真的很像热搜。
除了定时更新和热度标签,可以发现话题的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学习”,逐渐向兴趣和生活破圈。想要吸引互动话题必须具有时效性和贴合度,与用户的学习、生活发生关联。
从当前热搜榜非学习话题的引入(例如下图)能够发现,Timing试图增强社区趣味性和用户粘性。用户通过热搜功能获悉最受关注的话题,加入讨论增加了互动机会,突出了社群的氛围。
(Timing“大家都在讨论”)
3) 首页信息流—学习话题的“种草社区”
在种草社区属性的产品生态内,用户生成内容是吸引更多用户的关键资源;围绕“内容生产者得到满足感,内容消费者得到信息”,达成生产和消费的闭环非常重要;同时在社区中添加聊天功能可以增强用户留存。
(Timing“种草社区”)
社交属性会带来什么?
Timing的产品逻辑是把“劳”和“逸”的场景在一个生态里结合起来。
学习的过程很辛苦,用户需要娱乐来调节。相比竞品切割娱乐环境的策略,Timing似乎更希望在自己的生态里解决用户学习和娱乐的两个问题,树洞、分享、对话等等功能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路径。
在这一策略指引下,我们看到Timing和竞品在以下三方面的区别:
用户需求来看,目前Timing用户中占比最高的是25岁以下人群,平均每个用户使用时长接近1小时;而根据观察,番茄todo和costudy人群的年龄普遍更高,白领和大学生的数量更多,对效率的看重导致这些人群追求更加纯粹的自习场景。
商业化途径来看,工具属性的自习室主要依赖会员付费来变现,例如番茄todo季度会员卡的售价在10-20元的区间内;costudy自习室季卡约为40元,通过充值会员均可以获得产品功能的解锁和没有限制的使用次数。
从Timing的视角出发,目前app使用虚拟货币支付生态内的所有交易,包括虚拟道具和入住教师课程结算,方式相对有限。公司仍然处在积累流量的阶段,作为社区性质的产品未来商业化的路径会有广告、电商等等广泛的可能性。
竞争壁垒的角度来看,工具切入的功能更薄,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用户有需求的时候才会用,因此使用时间必然更加有限,同时也容易被模仿;社区的出发点是是全场景还原,早期起量比较难,积累用户可以通过工具来实现,再逐渐向社区转型,达到增强用户粘性和使用时长的结果,然而其商业化可能性也会受到社群购买力的制约,低年龄段学生购买决策仍然掌握在家长的手中。
事实上Timing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线上自习室,区别于番茄todo,costudy等工具属性更强的产品,Timing没有主动关闭社交的窗口,反而在几次版本更新中不断拓展使用场景。
尽管复杂的功能界面似乎让用户专心学习有了额外的一些阻力,但从结果来看社区氛围浓厚带给了Timing更强的用户粘性和更长的使用动因,以及未来更高的商业天花板,百万DAU只是开始的一步。
我是36氪分析师浩晨,持续关注教育行业。欢迎与我交流行业或寻求报道,我的*DangHaochenwx,添加后请注明公司、职位、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