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分类
次声波(20HZ<f)、声音(20HZ<f>20000HZ)、超声波(f>20000HZ)
1.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定义中:“发声”不写成“发声音”,“声源”不写成“声音源”,再次说明声的种类不仅只有声音)。
1.2声(声音、超声波、次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注意点:真空不能传声,再根据声的种类推导可知,超声波与次声波也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有很多学生认为只有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还是受思维定式的禁锢。)
1.3声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声的反射,通常叫做回声。(注意:在这里面我们一般认为是声音的反射,即回声。因为我们经常接触的是人能听到的声音,但是一定不要忘记超声波、次声波也能发生反射。)
2.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
2.1音调
定义: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影响因素:振动频率(频率即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注意: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50Hz代表物体1s振动50次。
示波器波形图:
甲: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少,波形比较稀疏,振动频率低,音调低。
乙: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多,波形比较密集,振动频率高,音调高。
考点:如何改变不同乐器的音调,其实改变乐器的音调就是改变乐器振动的快慢。
弦乐器:靠弦的振动发声。
弦的粗细会影响声音的音调,越细音调越高。(粗细也叫横截面积)
弦的松紧程度会影响声音的音调,越紧音调越高。(松紧程度)
弦的长短会影响声音的音调,越短音调越高(手摁压不同位置)(长短)
管乐器: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例如: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孔位;往热水壶倒热水时,音调越高,证明水快要满了。
关键词:当题目中出现“高低”“粗细”“长短”“横截面积”“松紧”“振动频率”等关键词时,首先考虑音调这一特性。音乐中“男高音女低音”是指声音的音调高低。
2.2响度
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音的强弱的单位常用分贝(dB)表示。
影响因素:(1)物体的振动幅度,简称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2)距离发声体的距离。
示波图
甲乙两图,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一样,波形的疏密程度一样,频率一样,表示音调相同。
但是,甲图的波形更高,代表振动的幅度更大,响度更大。
影响因素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人距离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越大。
声音的集中程度。声音越集中,听到的声音越大。(医生用的听诊器)
关键词:当题目中出现“大小”“强弱”“用力敲击”“振动幅度”等词语时,优先考虑响度这一特性。判断振幅的大小,就看力的大小。
2.3音色
定义: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叫做音色。
影响因素:发声体本身,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易错点:学生会误认为和音调、响度有关。)
示波图:
音叉、钢琴、长笛声波的疏密程度和振动幅度基本相同,也就是频率和振幅相同,音调和响度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
3.声速
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易错点:(1)容易忽略影响因素有两个。(2)容易把声的种类误认为对声速有影响,会错认为超声波的速度>声音>次声波。(错误率最高)
4.声的利用
声的利用,说明包括次声波、超声波、声音的利用。
(1)声传递能量 (2)声传递信息
5.噪声的防治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总结反思:学习声现象这一章,最主要的是激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因为声音无处不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关于声的概念和规律,再通过提炼升华促进形成关于声的物理观念,进而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