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是后来修的么,黄鹤楼是不是复建的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2-11-20 13:23:27

在黄鹤楼上眺望长江大桥

自古以来,黄鹤楼以木料作为主体建材,而今的黄鹤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寿命更长,不易着火。

中国古代建筑偏好木材,不擅石料,除了上述“不求原物长存”的文化思想,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还从技术角度阐释原因。

一是匠人对石料的力学缺乏了解。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中国石匠未能发挥石性压力的长处垒砌,而是仿照木料的用法,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令石性短处承力,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古希腊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

二是垫灰材料不行。垫灰就是水泥之类的建筑粘合剂,中国古代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仅取其粘凝性,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破裂。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未能发明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的混凝土,而古罗马很早就知道这个用法,“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

千年来,黄鹤楼旧址不变,如今让位给长江大桥,并改木结构为混凝土,这是对中国传统的破。

1840-1978,中国历史的走向以破为主。破,是因为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上了年纪的森林,往往自然发生野火,淘汰高龄不死树种,减少病菌虫害的传播,并且为新树种的生长提供机会,促进树种更替。

中国建筑不求原物长存,没有什么材料可以不朽,需顺应自然生灭,中国传统何尝又不是如此?

130多年里,烧尽了那些不合时宜,落后的,已经朽腐的传统。

8

在我们今天看来,黄鹤楼外观沿袭清朝同治楼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它有历史照片,曾广泛用于海报、商标,是老一辈湖北人的共同记忆。很多重建的古建筑,连原样图画都没有留下,只能参考其所在朝代的普遍样式。

我们很难想象,黄鹤楼重建前后有5年时间,设计样式几经反复,才最终回归人们心目中的样子。

1975年武汉市着手重建黄鹤楼,到1977年已经做好了设计方案,也是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这个时候,突然有人提出,清政府1868年重建黄鹤楼,目的是为庆祝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新建的黄鹤楼再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不妥。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刊发,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人们从深处打破观念上的藩篱,冲破思想的枷锁。也是在197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启黄鹤楼重建工作,开始征集黄鹤楼重建方案。

当年武汉市人民政府重建黄鹤楼办公室(简称“黄办”)收到了20多个设计方案,五花八门都有,甚至有埃菲尔铁塔造型的,什么都像,就是不像黄鹤楼。

中南设计院是重点竞标单位,派出了一位老建筑师作为主力设计,他的方案还有那么一点黄鹤楼的影子,然而打动“黄办”却是它的补充方案,没有太多改动,就是在原方案的阳台上加了飞檐,让整栋楼看上去古色古香。

这个方案的设计者就是本文开头的向欣然。

1957年,向欣然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全国最好的设计院抢着要的学生,却因父亲打成右派,辗转于1963年分配到中南设计院,在普通设计员的位置上一坐就是15年。

黄鹤楼的重建给了金子发光的机会,因为画工好,向欣然帮助主设计师画效果透视图,同时在其方案基础上”添油加醋“,再做一个“补充方案”以作比较,正是这个方案反客为主,让黄办的眼前一亮。

黄鹤楼是后来修的么,黄鹤楼是不是复建的(13)

原方案

黄鹤楼是后来修的么,黄鹤楼是不是复建的(14)

补充方案

补充方案的脱颖而出,给了向欣然放开手脚施展的机会,后他独立完成的设计方案,体现了“攒尖顶、四望如一、层层飞檐”等核心元素,具有清代黄鹤楼的基因,又更加气派宏伟。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人心,重建工作的决策也不断走上正轨。1980年2月,时任湖北省省长的韩宁夫在最后一次方案评审会上问他:“重建的黄鹤楼会跟你的设计图一样好看吗?”向欣然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老省长最终拍板:就用这个方案重建黄鹤楼。

黄鹤楼是后来修的么,黄鹤楼是不是复建的(15)

湖北省1980年2月26日批准的黄鹤楼重建方案

这份多年沉淀下来,经得起上下检验的黄鹤楼设计方案,让向欣然有充足的底气,面对王杰的怀疑,敢于脱口而出,“建不好黄鹤楼,我跳长江”。

1985年6月10日,在历史上消失了101年的黄鹤楼,开门迎客。向欣然露出满意的笑容:

人不能凭空去凭吊那一番古迹,有一个楼阁在那里,就有一个载体,人们的寄托情思就有个地方可以着落了,武汉也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标。

新建的黄鹤楼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开放不到两年,就已经收回了主楼的投资,盈余又投入相关建筑群,逐渐完善蛇山黄鹤楼综合景区。人们用钱,用这种看似庸俗但也是最高效的投票方式,肯定了黄鹤楼的重建价值。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旧址建材等实体都可以破,承载人们情感的符号记忆,终要回归。

9

一代代的毁灭与重生,黄鹤楼忠实地传承上一代的记忆,但拉长时间来看,黄鹤楼的也在积累变化。

从唐宋的楼阁到明清的亭阁,这是一变。清代同治楼,又融入西洋元素,比如它的栏杆是西洋花瓶式栏杆。

古人观察日出日落,冬去春来,认为自然启示的真理是轮回。但若进一步认识自然,就会发现,轮回是螺旋式地前进。

生命新陈代谢,一代代遗传,竭力保持父辈的基因,也留下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的空间,即在遗传中发生变异。

黄鹤楼的重建,或能给我们启示。

上一页1234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