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华不冷
(本文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辛弃疾是古代文人中最能打的人之一
辛弃疾,他头一个响当当标签,便是“豪放派”。没错,他是南宋豪放词派大V,是文武双全的爱国英雄,应了一句古言: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辛弃疾会说:我也醉了,我是硬被逼成豪放词派大V哇,这可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是的,他最想做的,是冲锋陷阵的武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但他投胎于软塌塌的尴尬南宋,一生怀才不遇,只好“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那双本应挥剑*敌的大手,只能舞起毛笔,狂写胸中山河豪气。同时,他还具有男文青必备的闷*气质,作下“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等婉约绝唱。除豪放、婉约两种风格通吃,他还在词作中展现他的“皮”,写下不少幽默词,这令他的词风,更斑斓多彩。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先生说过:
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冷嘲热讽,痛快淋漓,诙谐而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是辛词的又一风格特色 。——《中国文学史》
但辛弃疾无论如何幽默,仍不改壮志难酬的愤青本色,去不掉烈火轰雷的内心风暴。可以说,他是一个带泪的段子手,一个充满痛感的幽默大师。
辛弃疾入仕后,始终无法实现上战场的夙愿,只能“醉里挑灯看剑”。
一、辛弃疾的一生:南宋战狼,壮志难酬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时,家乡济南,已被金人占领。因父亲早亡,爷爷辛赞一手带大辛弃疾。这爷爷可不一般,虽任职金国,却恨金入骨,教导孙子要报国雪耻,将孙子培养成文韬武略的好苗子。辛弃疾21岁时,聚集2000个弟兄,参加抗金起义军,带头大哥叫耿京。耿京被叛徒出卖遇难后,22岁的辛弃疾,率领身边50名勇士,奔袭金军5万人大营,活捉叛徒,突破敌军,千里南下,抵达临安,将叛徒正法,此举震惊朝野。在南宋这个阴柔气重的朝代,一名至阳至刚的“战狼”,凭50:50000*叛徒出道,受封入仕。这是他一生中,令他上热搜的事件,却是他唯一上战场的阅历。此事件,在宋代洪迈《稼轩记》有载:
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
好友陈亮在《辛疾弃画像赞》中,评价辛疾弃:“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一个有勇有谋有腹肌的男神兼护国栋梁诞生了,南宋还会软弱吗?
当时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的人,统一被称为“归正人”,这是一种蔑称——谁能保证你,百分之百效忠我南宋呢!这顶尴尬的帽子,扣在辛弃疾头上,成为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导致他一生未被重用,再加上他倡议北伐抗金,进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谋略,与主和的怂包对着干,所以,他屡遭陷害,数次削职,先后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当地方官。他在湖南任职时,组建骁勇善战的“飞虎军”,但等到花儿都谢了,均无机会派上战场。辛弃疾心里苦啊,吟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1岁时,他被罢官,约有二十年,隐居于江西上饶带湖一带,住于名为“稼轩”的自建庄园,自号“稼轩居士”。曾作的军事精著《美芹十论》等,让位给乡村种菜指南、田园风光鉴赏。然而,在看起来岁月静好的隐居生活中,他骨子深处的一腔热血,始终若隐若现。他,只待一纸诏书从天而降,只待屁股一弹、披上战袍那一刻。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被起用,多年经营的田园气质与隐士修为,一扫而光。他貌似快够得着梦寐的前线,于是积极训兵备战,但朝廷,只当他是棋子,利用他作为主战派元老的号召力而已。再加上他反对草率出兵,反对轻敌冒进,他终又被罢免,与战场彻底无缘。1205年,65岁的他,在京口北固亭登高怀古,豪情与才华大爆发,作下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亦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限唏嘘。据《济南府志》记载,辛弃疾67岁时,抱憾病逝,临终前大呼“*贼”数声。
临终悲呼,铁骨铮铮,响彻千年,至今绕梁。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一生初心不改。
二、辛弃疾幽默词特点:怼功了得,悲愤难平邓广铭先生在1993年版《稼轩词编年笺注》中统计,稼轩长短句收录的600多首词作中,题序里标明戏作诙谐的作品共38首,而明显带有戏谑成分的作品约60首。我将辛弃疾的幽默词,分为三类:
其一,夹枪带棍的嘲讽型幽默。辛弃疾怼人于无形的功夫,十分了得。比如,他在《千年调·卮酒向人时》曰: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此词大意为:有人像酒卮,酒满时倾斜,无酒时空仰,总一副笑脸。他们最看重,要唯唯诺诺,凡事都称好,就像两酒器,“滑稽”与“鸱夷”,对笑把酒倒。不论寒与热,总调一味药,名字叫甘草,能医治百病。我在年少时,喝酒总任性,说话颇执拗。和稀泥道理,近日才知晓。学说应酬话,未必学巧妙。瞧他们说话,真是讨人喜,活像秦吉鸟,总向人学舌。
此词作于他被免职隐居江西期间。他采用比喻手法,将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比喻成酒卮、滑稽、鸱夷这三种酒器,以及甘国佬(甘草)、秦吉了(鸟名),同时采用拟人手法,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幅群丑百态图。辛弃疾真不好惹呀,高冷带刺,不带脏字,兵不血刃,畅快淋漓!这种幽默,就看你的知识储备与说话技巧。无奈现实,小人得志,字里行间,尽是愤懑。
其二,逗而辛酸的自侃型幽默。除了他讽,辛弃疾还擅长自我调侃,以宽解心灵、提升自尊。比如《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此词大意为:我喝醉酒,恣意欢笑,哪有工夫,愁眉苦脸。近来发现,古人之书,是不可信的。昨夜喝酒,醉倒松边,问松醉状,疑心松枝,要搀扶我。我推开说:去!
松树肯定一脸懵:我也醉了,我好无辜!表面看,词人否定古书,其实故意说偏激话,矛头指向的是,与圣贤之道相悖、颠倒黑白是非的现实。
又如,在《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中,他把自己姓“ 辛” ,与艰辛、悲辛 、辛酸 、辛苦 、辛辣联系起来,诉说前半生不幸 。其中,“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采取用典的修辞手法,呼应苏轼《再和二首》的“最后数篇君莫厌,捣残椒桂有馀辛”。辛弃疾是用典狂人,引得后人,常对他是否“掉书袋”,打口水仗。
其三,恬淡轻松的乐趣型幽默。读上述两类型幽默词,你是否感到不轻松?但读此类,你可长舒一口气。比如,在二十年江西田园隐居生活中,他写了不少农村诗,而《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描写了农村一家五口的日常生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大意为:草屋屋檐,又低又小,青青小草,长满溪边。草屋里面,吴语响起,白头夫妻,乘着酒意,互相逗趣,是谁家的?草屋外面,溪东豆田,大儿锄草;二儿手巧,编织鸡笼;小儿顽皮,最惹人爱,卧在溪头,剥着莲蓬。
溪草的青色、温柔的吴语、日常的大美与乡野的味道,呼啦啦扑面而至。岁月流转,他渐渐看清人生的方向:若成不了大英雄,至少成为会品味生活的平凡人吧。他努力与自己和解,在山水田园中,寻找人生的减法与情趣,看到生命散淡美好的一面。
纵观辛弃疾的幽默词,他擅长采取用典、比喻等修辞手法,善于制造小剧场般的生动画面,大多寄寓收复河山的热望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有着深入骨髓的痛。特别是早期的幽默词,蕴含浓烈的反讽挖苦意味。他也挖掘生活乐趣,但更多的是,嬉笑怒骂之后,潜伏着“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的沉重。
图源:《辛弃疾1162》剧照
三、辛弃疾幽默词成因:心理调节,以俗为雅一是人生阅历原因。
辛弃疾入仕后,一直郁郁不得志,无法实现上战场立功的夙愿,空有一身杰出的军事才华。他在《贺新郎》云:“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是啊,汗血马拉运盐的车子,这多浪费人才啊!他只好化悲愤为文字:一方面,讽刺黑暗的现实,寄托内心的苦闷;另一方面,通过幽默的态度,消解内心的痛苦。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人类面对苦难时,幽默,是自我心态调适、减轻精神负担、保持心理健康的有力武器。
二是审美风气原因。
在宋代,除了流行新禅宗及理学之外,以俗为雅的文学思潮,亦卷席文坛。这促进了题材的世俗化、语言的通俗化,包括促进了幽默文学的发展,诞生了大量的幽默词。在北宋,苏轼无疑是最皮的段子手,与南宋的辛弃疾,成隔世知己。
三是文学传承原因。
悲喜是人类的基本情感形式,故在古代文学史上,由喜悲衍生的幽默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魏裕铭先生在《论<经诗>的幽默传统》一文指出:“诗经有幽默诗20余首……有了《诗经》幽默气息的霑溉,才产生了被称为中国幽默先河的老子、孔子,‘可称为中国之幽默始祖 ’的庄周,及《战国策》《孟子》《荀子》《韩非子》《晏子》及东方朔、陶渊明、韩愈、苏轼等富有中国幽默特色的著名作家作品。”
另有研究者指出:“词史上一直以来就有‘苏辛词派’之说,除了词学界公认的豪放派的继承之说之外,实际上还有对苏轼谐趣词的一脉相承……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谐趣词的内容与意境,提高了谐趣词的文学地位。这是因为辛弃疾不仅仅是继承,更是创新式的创作。”(李恒《苏轼谐趣词对辛弃疾词的影响))
辛弃疾像苏轼一样,善于在生活中,挖掘事物的乐趣和幽默的特质,但由于在南宋,金人入侵,国破山河,城春草木,故比起苏轼,辛弃疾的幽默词,担起更强的针砭时弊之功能。
四是个人性格原因。
辛弃疾的幽默词作,大多混杂了喜剧色彩以外的复杂情感,令人难以轻松。这是因为,军人气质与儒家思想,主导其一生。他性格刚猛奋进,力主抗金,矢志不渝,至死不休。这正如他在《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写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换个角度看,当理想幻灭时,他不让自己退,难活出乐天知命的轻盈姿态,山水田园只是他暂时的精神港湾。相比之下,苏轼一生,同样坎坷,但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乐天气质,且在儒释道思想中自如穿梭。在逆境时,旷达淡泊的释道思想,对苏轼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苏轼能在悲剧命运中涅槃,活成乐观范本与资深吃货。读其幽默作品,其实是读一颗通透睿智的哲人灵魂,我们不由微笑,心平气和。
然而,正是辛弃疾初心不改、热血满满的个性,铸造了独一无二的爱国词人,令人怀着敬意,千年仰望。
图源:《辛弃疾1162》
四、小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的幽默词,是他豪放与婉约词风外,给人“灯火阑珊处”的一种惊喜。这使他的文学形象,更饱满,更鲜活。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作为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不正襟危坐,而风趣幽默,却负责山河岁月。他一生立志沙场建功,九死不悔,梦里字里,皆是铁蹄声,故他的幽默词,大多激荡着他的追求与失落,回响着灵魂的锤炼之音,蕴藏着他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以喜剧的形式,成就带泪的心灵悲歌。
千年过去了,那抹醉里挑灯看剑的身影,依然姿态倾城。
主要参考文献:
1.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李恒:《苏轼谐趣词对辛弃疾词的影响》,《文艺评论》2015年4期
4.杨映红:《论辛弃疾的幽默及其文化心理》,《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5期
(版权声明:维权骑士签约作者,原创文字,欢迎转发;未经授权,不可转载;禁止摘编、洗稿等。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做浪漫的摄客,作古典的诗词,写用自己观点烛照、用自己情感渗透的文章。一枚阳光开朗的中文系文青,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若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墨华不冷,成为本宫的人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