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我国场地中长跑水平相比90年代退步更明显,导致我国马拉松选手成绩长期在210-220之间徘徊,想要更进一步及其困难,选手始终在比赛后程出现明显掉速,也即速度保持不住。
从我国参加国际大赛,比如奥运会、田径世锦赛来看,5000-10000米长期无人能够达标参赛,由此就能看出我国场地中长跑的水平,而我们说日本马拉松水平高于我国,但其实日本选手在奥运会、田径世锦赛5000-10000米也能派出多位选手参加,日本是在整个中长跑领域,而不仅仅是马拉松,全面领先于我们;
日本在场地中长跑领域的领先使得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地向马拉松项目输送优秀选手,因为优秀的场地中长跑选手发展成为优秀马拉松选手的概率很高,而只练马拉松的问题就是成绩达到高水平后很难再取得突破。
基普乔格和贝克勒之前都是优秀的5000-10000米运动员,然后随着年龄增长转向马拉松,这无疑也说明了5-10公里的成绩对于马拉松的重要性,因为速度能力决定了你的上限。
小结
本文从10公里成绩谈到了其制约能力天花板,同时谈到了如何通过10公里多元化训练提升马拉松成绩,其实就是要强调跑者不能将马拉松视作全部。
有些时候,进行更多10公里专项强度训练,对于提升耐力的效果甚至不亚于LSD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