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强悍的大明王朝亡了。但它并没有直接亡于外部势力(清朝),而是亡在了能耐不足的农民领袖李自成手里。
而我之所以用“强悍”这个词来形容大明王朝,是因为它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一种强悍的状态。
它的君主很强悍,它的大臣很强悍,它的国力也很强悍。最重要的是,它们一直很强悍,甚至“强悍”这个词贯彻了明朝从建朝到灭亡的始终。
以往的朝代,当它们要灭亡时,皇帝是十分微弱的,要么是小孩,不满15岁,要么是能力不足,昏庸或者不能掌控朝廷。
但明朝不是,末代皇帝崇祯继位时已满16岁,且为人精明,他干净利索地收拾了阉党魏忠贤,并勤勤恳恳地在皇帝任上干了17年。
而且,崇祯皇帝手下也并不是没有好的名臣(有能力不干实事的奸臣不算在内)。他文有孙承宗、杨嗣昌、陈奇瑜、洪承畴等人,武有袁崇焕、孙传庭、曹文诏、卢象升、左良玉等人,都是当世非常厉害的猛人。
这些人厉害到什么地步呢?比如袁崇焕,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军事上长期都是被他压着打的。比如曹文诏、孙传庭,起义造反的多支农民军都是他们以1/10兵力追着打的,比李自成大的领导都被搞掉了,只剩下李自成这个漏网的光杆司令。
至于国力嘛,虽然明朝灭亡时的一年财政收入不到400万,但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从朝廷权贵手上榨出来的钱就有7000多万两白银,抵得上国家20年的财政收入。明朝整体是很富的,只是藏富于民而已,政府也没本事收到国库里。
所以啊,怎么看,明朝灭亡时都不像是一个国力空虚的弱国。可它毕竟还是亡了。
那如此强悍的大明王朝到底是怎么走向灭亡的?
我在网上查了很多博主发的文章或视频,有人说明朝是穷死的,有人说明朝是天灾给逼死的,还有人说明朝是崇祯皇帝作死的,甚至都把它们列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让人很晕,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把明朝的历史都看了一遍,主要参考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九册书和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以及百度百科相关资料,总算有了一些头绪。
在我看来,明朝的灭亡主要是因为一种叫作历史规律的东西。为了把这个问题解析得更具体,我把这个历史规律进一步拆解,分为大历史规律和小历史规律。
大历史规律决定了明朝必将灭亡,是个方向性原因,根基在于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历史上的所有封建朝代都逃不开这个规律。
小历史规律决定了明朝什么时候灭亡,无非是受限于各种影响因素,早点亡和晚点亡而已,但仍脱离不了最终灭亡的命运。
(一)大历史规律是怎么影响明朝灭亡的?
要解释清楚这个大历史规律,我们先从人类社会的制度发展说起。
第一,社会发展规律是由先进的政治制度循序渐进地去替代落后的政治制度,无人能够阻挡这种趋势,个人的力量只能延缓或者加快这种趋势。
第二,我们国家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这么一个变化过程:从最早期的原始社会制度(远古时代--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奴隶制度(--公元前770年东周春秋时代末期),再到封建制度(东周战国时代正式确立--1912年清朝灭亡)。
明朝就处在封建制度的周期里,属于君主专制的社会。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土地为基础生产资料。在政治上,主要是地主与农民两大阶级的对立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由君主专制的朝廷负责均衡调节。
从某种意义上,朝廷就是最大的地主,是一种说了必须算的组织。它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须充分保障农民的利益,让他们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再给朝廷交粮纳税,供养朝廷。
按理说,天下的土地都是朝廷的,由朝廷分给农民耕种,再收租收粮。刚开始是比较合理的,绝大多数农民均分土地,但随着时代发展,能力强、会节省的农民最先富起来,然后趁着别的农民遇灾难的时候低价收购了他们的土地,导致这批人越来越强,后代甚至不用干活就能享受极好的待遇。
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底层农民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甚至辛苦干活也填不饱肚子。当遇到天灾人祸得不到免费救助时,他们为了活下去就只能反了,甚至要求社会土地资源重新再分配。
但这个时候的既得利益者怎么肯舍弃自身利益、救助贫困百姓呢?如果朝廷拿不出有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这个朝廷就只能被推翻了,换一个新朝廷起来重新分配土地资源。
事实上,在封建制度的背景,所有的朝廷都不能根本性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缓解这个问题。因为,朝廷中的很多人就是既得利益者,正常情况下他们是不愿意轻易让出自己的利益的。
所以,农民的解决方式只有依靠暴力。吃不饱肚子的人比较少,造反就很难成功,吃不饱肚子的人多了,那些既得利益者再怎么厉害也挡不住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最大的例子。元朝末期,贫富差距极大,吃不饱肚子的人太多了,随便摇旗一喊,都能招来一大帮人起义。在造反派力量逐渐强大的情况下,灭也灭不掉,打又打不赢,元朝只能灭亡了。
同理,明朝也是很难逃脱这种历史规律的。在明朝末期,吃不饱肚子的人越来越多,消灭一批,又起来一批,消耗到最后,明朝只能灭亡。
李自成只不过是最终成功的一个代表,即使没有他,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