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经验看,也确实是这样的。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造反时,队伍有很多,起义的领袖也有很多,李自成并不算最出色的。在他前面还有很多厉害的农民领袖,只是他们都被消灭了,只剩下李自成。他是漏网之鱼里面最厉害的,最后挑起推翻明朝统治的大旗。
而且,在明朝晚期,朝廷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造反农民的力量却是源源不断的。崇祯皇帝消灭了其他农民领袖,甚至把李自成打成光杆司令,躲进大山里,但只要社会上还有吃不饱饭的农民,李自成仍可以轻松振臂一呼,聚集起数十万人去消灭明朝。
因此,从大历史规律上讲,明朝灭亡是必然的。加上崇祯朝廷整体效率太低,便再也撑不住、延续不了明朝灭亡的时间了。
(二)小历史规律是如何导致明朝灭亡的?
大历史规律只能从大方向上解释明朝为什么会灭亡,不能解释明朝为什么会在1644年亡于崇祯皇帝手里。所以,我们要引入小历史规律来具体解释这个问题。
如果大家想不明白这个历史规律的大小之分,可以用宏观和微观两个词去对照理解。
其实,所谓的微观也不是那么“微”,它虽然由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组成,但时间跨度还是比较大的。
1368年,朱元璋在创立大明王朝的时候就为这个帝国的未来想了很多,他真是精力充沛且绝顶聪明,在位31年,熬到70岁,辛勤为后代创下了一套完备的国家制度体系,期待后代照此执行,传万世江山,大明永远不倒。
只可惜,他创下的很多制度只适合当下,却不适合后世之君治理国家。部分被保留的制度对国家管理没有帮助,有帮助的制度又没有人能认真执行。
他立下祖训“严谨宦官干政”,但明朝的宦官干政在历史上是最出名的,大奸臣一个接着一个,风头盖过了历朝历代。比如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人,都是某个时期无人能敌的狠角色。
他搞了一套完备的等级森严的制度,“百姓不得随便外出”,“皇帝照章治国”,可流民问题在他死后几十年就很严重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长期不上朝的皇帝还有俩,在位时间还特别长(明世宗嘉靖皇帝和明神宗万历皇帝)。
当然,对明朝灭亡影响最大的还不是这个,而是朱元璋定下的国家财政制度。
首先是为了国家安全而定下的重农抑商政策,所有人都趴在土地上吃饭,农民税率低,却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事实上,百姓税也没少交,只是国家财政收得少而已,更多的都被官员贪去了)
其次是提倡廉洁的官员低薪制度,没有弹性空间,导致朝廷当官那点收入,根本负担不了官员各种正常的生活支出(薪水只够家人温饱),官员们只能想办法贪污受贿,盘剥老百姓,而朝廷处于一种事实默许的态度。
至于海瑞那种严格按照朝廷薪水来生活的人,在社会上是很惨的,生前当到了朝廷正三品大员,去世时据说财产不到二十两,连丧葬费都不够。
最后是以道德来治国的基调,以至于到了万历时期,很多事情推行不下去,行政效率极低,连皇帝想办的事情都不一定能办。
很多人分析明朝是怎么灭亡的,从财政角度看,明朝确实是穷死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当朝廷要派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军时,发现拿不出钱来供养军队去打仗,最终就只能干等着被农民起义军给覆灭了。
说实话,要是朝廷真能拿得出钱来供养军队的话,很多农民起义可能就搞不起来了。那些农民起义军不是没有投降过,问题是投降了朝廷拿不出钱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啊。
等安抚几个月过后,农民起义军没有钱了,活不下去,只能再次造反,全国抢钱。(说明下,明朝末期朝廷穷,但民间可不穷,士绅地主和商人阶层还是比较有钱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就诞生在明朝后期)
事实上,明朝财政穷得没边了,年收入不到400万,有300万还得投入到东北军队那边,挡住女真族的进攻(大清政权)。全国其他地方就几乎没有财政支持,要打仗了都是临时凑军费的。
此时,朝廷中还是有很多猛人的,比如曹文诏、左良玉、卢象升,他们能够率领几万甚至几千的兵力就去对抗十几万起步的农民起义军,还打得他们四处逃窜。
可是,再有猛人,制度不给力,财政不行,越来越少的官军是抵挡不了越打越多的农民起义军的。
农民起义军虽然不善于打仗,质量赶不上官军,但他们人多啊,散了还能再聚,消灭了还能再生长一批。只因为,在明朝最后的10多年里,天灾不断,饿肚子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一般史书上说,明朝末年之所以有大把的农民起义军,是因为朝廷昏暗,贪官污吏太多,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明朝末年的民间经济还是很有活力的,正在搞什么资本主义萌芽,热火得很,而且朝廷在百姓上收的赋税也不重(正常少于20%,极端战争也少于40%)。
之所以农民起义军爆发了,只是因为天灾太害人了,主要是西北、甘肃一带。后来的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国,开端都是西北甘肃这边围剿太厉害,才带过去的。
这场天灾始于崇祯元年(1628),并持续到崇祯四年,连续四年的陕西旱灾导致西北出现了历史上极大的饥荒。没有粮食吃,就吃人,活下去才是王道,以致于后面起义军四起。
你可能会问,西北出现灾荒,为什么朝廷不赈灾?赈灾不就啥问题都没有了吗?但问题是,朝廷没有“钱”。这个钱不是大家理解的那个钱,指的是朝廷没有白银。
那个时候不像我们现在,商品交易有受全国人民认可的纸质人民币和数字人民币,老百姓认可的只有白银。他们要用银子买粮食,可惜朝廷没有。
那银子哪里去了呢?我查了下资料,大概有内外两个因素:
1)欧洲和日本等海外贸易国17世纪正在打仗,自己也缺银子,流往明朝的白银变少了;
2)明朝自己内部经济活跃,商业交易需要的银子就多,银子都流入到私人手里了。
他们不拿出来用,朝廷就没有办法搞到足够多的白银,总不能直接抢吧。
而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为了节约国家财政,还把全国的驿站给裁了,连带驿站工作人员,里面有一个人就是李自成。
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原本就靠着驿站公务员的那点工资生活,但朝廷直接裁了,那他们怎么活呢?没有办法,只能造反。
反正在*头风险面前,活下去更重要一点。
这让崇祯皇帝意外地吃了亏,他虽然想干一番事业,但账没算清楚,反而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大雷。因为驿站裁掉节省的钱,其实只是地方政府的成本,不是朝廷的成本,并没有减少国库的开支。
可惜啊,更糟糕的局面在十年后又出现了。一方面是东北方面大清皇太极进军了,朝廷要花更大气力去应对;另一方面,河南等地方又旱灾了,这下,光杆司令李自成再次爬起来,誓要给明朝最后一击。
在遇到天灾又没钱的窘境下,大明王朝很快就要灭亡了。难道这些就是他们这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吗?
我突然还想到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明朝的君臣关系实在很不和谐,诚心干活的人太少了,行政效率极低。这应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天灾难以避免,没钱的原因又有很大的制度性因素,不能简单怪罪。于是,决定明朝命运的只剩下人和这个因素,也是唯一相对可控的一个因素。
但明朝后期的朝廷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在崇祯皇帝这里表现得更加严重一些。
君臣之间互相不信任,离心离德,整个帝国运行的效率大打折扣。
皇帝不信任大臣,可以随意惩罚甚至处死,比如袁崇焕。但大臣不信任皇帝,他们会怎么办呢?唯有,消极怠工!
明朝的行政效率就是这么被拖垮的,从此朝臣再也不想着好好干活了,能混就混,能贪就贪,能污就污,只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就行。
这应该是大明王朝后期越来越衰弱的原因吧。
大臣与皇帝关系紧张,最早应该是在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时期吧。皇帝不上朝,却牢牢地掌控着朝局,把大臣当木偶,把天下当私库,除了海瑞等极个别直臣,没有人敢真正批判皇帝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