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和兆元,生于1811年,卒于1891年,字育庵,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和彦方,精通中医内科,善治疑难杂症,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为使和兆元公能秉承家学,振兴家业,其父嘱其习文学医。和兆元 15 岁时,时值清王朝后期,社会动荡,其姐夫李棠阶劝其兼习武技。1825 年冬,和兆元拜太极拳名师陈清平门下,开始习练太极拳。因他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分,并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功夫出类拔萃,深得陈青平赏识。
和兆元全面继承了陈清平的拳技、内功心法,后又应三朝元老军机大臣、太子太保李棠阶之邀一同进京。和兆元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对武学精华兼容并蓄,以老庄之道、医学之家、周易中庸之理,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他在保留师传拳术精华的基础上,对拳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改动,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和之体,养吾浩然之气,内劲浑圆,松活自然,技击上滑如鱼、软如棉、硬如刚,初始以外带内,而后以内带外的和式太极拳,开创了太极拳“代理架”之先河。和兆元武功高强,忠信可嘉,被清廷例授“武信郎”之职,归乡后著有《和式太极拳谱》《刀、枪、剑、棍谱》等。
和式太极拳特点:就拳架而言,劲力较陈式拳架显得柔和,动作幅度不如杨式拳架般宽舒,不像武式拳架那样紧凑,孙式拳架那么灵巧,而是在与太极拳各式拳架的劲力刚柔和幅度大小的比较中,处于一种“居中”状态。和式太极拳拳架能大能小,能快能慢,大而紧凑圆活,小而舒展轻灵。拳架七十二式,细分一百零八式。以一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太极十三势为理论,指导拳架的练法和用法。练架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即头直、身直、小腿直,顺步、顺身、顺脚、顺手,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同时,练架也要遵循合、顺、中、平、轻、柔、圆、活八字要领,以“背丝扣”贯穿于拳架始末,在技击上擅长拿、跌、掷、打、靠、吞、吐。初学可有蹿、蹦、跳跃、腾挪动作,但无明显发劲动作。
和式太极拳的推手讲究上、中、下三盘二十八法,分单人推和双人推。单人推手主要是在意念引导下推手,可单手推,也可双手推。单人定步练习有左右里合圈、外开圈、左右前后平圆、立圆圈、左上右下、右上左下的斜圈等,圈可大、可小、可快、可慢,在圈中体会一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使意、气、劲浑圆一体。
双人推手可分单手推和双手推、定步推、上下步推、活步推、大捋推、散手推,以活步推手为主,讲究上、中、下三盘四十八法,以通为顺,如禹疏九河,以其势而导之。“且拳勇之势,固贵乎手灵也,尤贵乎手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无以为动身之处。”(和敬芝《高手武技论》)手法上要求一举手,拳无定向、手似离弦之箭,快而有头,如长蛇缠绕封击、大圈化小圈、小圈过大圈、化而可打、过劲击人,身法上讲究近人近身、不贪不欠、固守身正、阴重阳轻,步法上打死不退步、退步必伤人、脚晓虚实、步要过人、进退自如、三法相合、有意而不露形、起落相随,身、手、步三者齐到,粘之如胶、击之如电,打人无不在惊险,有惊骇而无疼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也。
和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在套路、架势及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上融进实用技法贯穿成套路,讲究自然、大方、实用,在意念的导引下神气贯注、浑圆一劲,无一处不蕴涵阴阳、八卦之理,应用刀、枪、剑、棍之术,再现了器械是手的延长之意。
和式太极拳继承了中华武术技击、养生、健身之道,集内功拳架、养生于一体,融一圆、上下、进退、出入、领落、迎抵为一体,充分体现太极这一哲理。和式太极拳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发展迅速。
李景炎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