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开始民间禁武,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金人十二”。
汉武时因为一直与匈奴作战,重视武备,尚武之风雄劲。这一时期刀术因为更适合骑战,渐渐蓬勃发展。到了三国时期,刀成了当时主要武器,《诸葛亮集》辑《诸葛亮别传》载:西曹掾蒲元“性急巧思”,“熔金造器,特异常法,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
两晋南北朝不断的战争促进了军事武术的发展,又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上面我们说的“武术”一词也出现于这一时期的南朝“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值得一说的是,这一时期的兵制实行“世兵制”,即世代皆为军籍。很容易使武艺成为家传。而从这一时期开始僧道习武,对我国武术发展也带来了巨大影响。《高僧传》中:少年慧光出家前“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一连五百。”《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载:陶弘景祖父陶隆“有气力,便鞍马,善骑射”。其父陶贞宝“亦娴骑射”。
隋唐五代十国民风开放,唐代的文化是我国封建时代一颗璀璨的明珠。有武舞、摔跤、重弓射等。而隋朝开始的武举制度更是中国武术史上的大事。更为后世王朝所沿用。个人认为诗仙李白留下的“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就是大唐尚武的证明。
五代十国的君主多好角抵者,《角力记》载:南唐王李昪、李璟、李煜“皆好此戏”。而民间此风亦是盛行。
到了两宋时期,因其商业经济的繁荣,兴起了很多以娱乐为目的的武艺社团,如“角抵社”、“相扑社”等。而宋代群众游艺场所“瓦舍”的出现,为大批职业习武卖艺的人提供了表演场地。商业化的习武、卖艺推动了武术表演技艺的发展。
元代的武术主要是射艺与摔跤,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马背上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民间有“射兔”、“射柳”、“射草狗”等习俗。据传元代还出现过女子摔跤手,《马可·波罗游记》载:海都王女儿爱扎路是一位角力能手,她发下誓愿,欲寻一位既为贵族,又能在角力中胜过她的人作丈夫。
明代是我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们通常说的十八般武艺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明代军队通过比赛来促进武艺发展,提出“即学艺、必试敌”的观念。武术体系也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有了流派和门派之别。同时提出了内家与外家之分。如《江南经略》中写道:“中国武艺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妙际。”
而清朝因民族矛盾难以调和,出现许多反清组织,如天地会、白莲社等,出现凡是入会,必学拳的情况。出现了许多拳种,如义和团的“义和拳”、还有洪门“洪拳”、“八卦拳”、“梅花拳”等等。清代武术中也开始出现“练气”的理论。如《六合拳谱》序言也提到:所谓六合,其中之一便是“气与力合”。这一时期已经要求内外兼修。
到了民国时期和现在,武术已经朝着竞技运动发展,逐步取消了门户之见,人们认为“欲振兴国术,非积极提倡比试不可”。在全国陆续推出比赛项目如:1924年举行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套路列为表演项目,并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等技法评分的规则。1955年,*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1957年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竞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