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及至近代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曰「国术」。久而久之,「国术」就跟「功夫」、「武术」等符号趋同,甚至被视为「传统武术」的代称。
既然两者的意思一样,为何当初又要创造出「国术」,并指令各地的武术组织沿用?在武术文化以外,它还有什么政治与历史的含义?
中国的武术文化早在战国年间便已经出现,当时被称为「技击」,意谓在战场使用的攻防格斗之术。后来武术的技法慢慢流入民间,并增添了文娱艺术的元素,故在汉代又名「武艺」。
于「武术」一词,则是出在南梁太子萧统的诗作《皇太子释奠会》,其中有言:
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庶士倾风,万流仰镜
故此,武术的内容从来都不止于拳脚搏击。而随着时间推演,武术文化亦愈来愈偏重民间发展,官方组织很少对它进行过整合或宣传,反是采取一种近乎贬斥的态度。这些因素合起来,就令到「武术」的定义长期处于混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