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传统历法,今年农历有两个二月,即俗称的“闰二月”。因为今年的清明节刚好在“闰二月”,所以现在网上有人指出:“老一辈有个说法,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
这个说法究竟是哪一个“老一辈”,通过哪一本书传下来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查到。有网友坚称这两句话是从家里长辈处听到的,但是也有网友表示“闻所未闻”,只怕是一个谣言。
闰二月清明不能上坟这个风俗,到底是否存在过呢?这个说法到目前为止,只能存疑了。不过关于网络上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我们倒可以来讨论一下。
一、清明节的来历我们都知道,清明节是属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它的时间是在每年公历的4月4号至6号之间,一般情况下就是在4月5号这一天。
清明这一天,往往都处于农历的三月。今年的清明节本来也应是在农历的三月中旬,但是由于历法调节的关系,二、三月之间被加入了一个“闰月”。
就这样,今年的“闰二月”就和“清明节”联系起来了。那么,闰月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清明节和它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分开来说一下。
先来谈一下闰月产生的问题,在人类社会历法的产生过程当中,最先出现的是“阴历”。这里说到的“阴历”是指“太阴历”,即以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的规律来制定的一种日历。
另外一种日历,则是通过观察太阳运行规则得到的“太阳历”。如今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就是属于“太阳历”中的一种。
不过我们国家用的“农历”,既非纯粹的“阴历”,也非“阳历”。它事实上是一种把阴阳历合并在一起的历法,它又被称为“夏历”。那么我们的农历,具体是怎么个阴阳合并法呢?
在“阴历”的历法方面,我们的古人非常聪明地取用了“月亮”的运行规律,来确定一个月的周期长度,通常小月为29天多一点,大月为30天多一点。
而在“阳历”方面,我们古人能通过观察北斗星斗柄的旋转指向,用“二十四节气”把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时间段安排时令,指导农业生产。
由于北斗星斗柄的变化,其实是与太阳的运行有关的,所以说我们的历法,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你问大人,清明节是哪一天时,他们只会用公历的4月4号或者5号来问答你的原因。因为“清明”这个节气,事实上就是通过太阳运行的规律,按公历算出来的。
接下来说,为什么会有闰月。本来阴阳二历,各自都有规定一年的天数是多少。阴历原来算的是354或者355天,阳历是365或者366天。
但是我们把两种历合并起来使用的时候,必然就会遇到公历、农历不相协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先辈采用了“置闰法”。
通过一系列精确的计算,我们国家在大约公元前五百年开始,就采用了“三年闰1个月,五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置闰法”,我们在一些年份当中通过增加一个农历月份的方法调和阴阳历法。至于到底应该在哪一年的哪个月“置天”,其实是通过一个月的“中气”来判断的。
二十四节气按顺序排下来,单数为“节气”,偶数为“中气”。打个比方说,一年的节气开头本来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根据上述的说法来进行计算,所以立春、惊蛰、清明就是“节气”,而雨水、春分、谷雨也就是“中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