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传位给乾隆可以说即是乾隆努力的结果也是康熙内定的皇帝人选
首先我们来看清朝皇位的传承机制
前期是汗位推选制下,八王(诸贝勒)以贤能与否作为唯一标准,在八王范围内推选汗位继承人。皇太极就是这么被选出来的
中期康熙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时,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长身份,作为择选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标准。可是这样的机制有个弊端,自己选的太子不行怎么办。于是就有了康熙隔一段时间就把太子废了,然后再隔一段时间在启用。
秘密建储制下,皇帝是从选贤的标准出发,择定皇位继承人,但优先考虑具有嫡长身份的皇子。
由上面三个机制可以看出,清朝对于储君的册立跟前朝都不一样。除了开国的几个皇帝,如皇太极,同治,这些都是通过嫡长子继承外,到康熙朝就开始选用第三种机制遴选储君了。尤其是康熙晚年,废除太子后看到儿子们为了皇位骨肉相残时,内心时崩溃的。以至于到到后期都没有提出新太子人选。而是在驾崩后采用秘密建储的形式让自己的四儿子雍正继位。
先不谈遗诏的真假,就是这个秘密建储制,再从选贤的标准出发,择定皇位继承人。这个机制绝对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一个大大的创新。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说乾隆是康熙内定的皇帝接班人。
因为清朝皇帝对于接班人的培养很重视!而康熙正是看中了乾隆的成熟稳重,遇事不唯唯诺诺。而真正吸引康熙的就是自己孙子骨子里的勇敢。清朝皇族有个很有意思的规定,皇孙们只有长到10岁才可以和自己的祖父见面。我估计可能是孩子太多了,工作也忙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比较奇葩的规矩。
康熙的儿子里,他最喜欢四儿子雍正,因为雍正总是把自己不贪恋皇位,只想为朝廷多半实事的一面给展现给自己父皇看。所以康熙对雍正可以说很放心。也就有事没事就来雍正家里。相比其他皇孙的唯唯诺诺,只有十几岁的乾隆变现出了和他这个年纪不是很相称的稳重气质。尤其是两个人对话时,乾隆表现的镇定自若,对于康熙提出的问题能都对答如流,而自己爷爷布置的作业也是毕恭毕敬的完成。这让康熙看到了希望了。看到自己儿子们为了皇位自相残*,聪明伶俐的乾隆,给了康熙更多希望,而乾隆也因为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康熙的亲赖。手把手教他怎么做皇帝,怎么管理国家。经常性的召进宫,让大臣教习功课。任何大型活动都会带着乾隆。
那仅仅因为康熙的宠爱,雍正就把皇位传给乾隆也有点太草率了。
要知道乾隆上面有个大哥,不过这个大哥对皇位没什么兴趣。雍正对他也是眼不见心不烦。弟弟弘昼曾策划逼宫,这让雍正特别的心寒。唯独乾隆在民间和朝堂上威望极高。办事果断。
不过雍正真正决定让乾隆做储君,是因为一个吃肉事件
在雍正帝继位之后的祭天大典上,他交给乾隆一块肉,乾隆想都没想直接把它吃完了,这不是一块普通的肉,由于祭天的需要没有加任何佐料,这块肉在味道可以说非常难吃,很多大臣都吃着吃着就吐了,而乾隆直接一声不吭的把这块肉吃完了,这说明两个问题一他很有忍耐力,二说明了他在很多大事上能够学会克制。
也就是这个吃肉环节,让雍正看出了乾隆作为储君不可多得的品性。没过多久就立乾隆为皇太子。
可以这么说,如果乾隆当时在康熙面前,表现的像个熊孩子一样。那他最后也最多是个熊王爷,他没有因为康熙的宠爱变成一个只知道享受的王子。而是不断的努力,告诫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次次的通过了康熙的考验,让自己的储君之路总的更快更平坦,所以,机会不仅仅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更是留给愿意表现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