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练太极拳的时候,偶尔有两手掌在上下、左右、前后大约相对的情况。如揽雀尾式的拥、捋,倒撵猴接斜飞势之衔接动作等, 就都是这种例子。
不知是哪位先生独出心裁,说这是“抱球”的动作。此调一 出,立刻一呼百诺,应者成千上万,从北京“抱”到全国,又从中 国“抱”到外国,真是不胫而走。遗憾的是,“抱”了几十年,越 抱离太极拳的真谛越远。就是这一“抱”,活法成了死法,全面成 了片面,抽象成了具体,思想被僵化了!为害很是不小。
这种两手掌偶有相对的现象,可以概括进《拳论》“有上即有 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的内容中。两手之间的距离是随时 在变化的,绝不是固定不变。因为两手运行的线路,长短不同,速 度也不同,不过彼此配合均匀,就很像两手的速度相等,怎么可能理解为抱?不论从两手的对称、肢体的平衡或技击上的呼应,都是 很自然的,也不可避免。
太极拳的应用,确是圆转自如,有如圆球的意趣。但这个圆球 哪在手上?又哪在可见的外形上?又怎能抱住?
如将太极拳比为圆,则圆心主要在腰上,手上不过相应地运行 了各种圆弧或不规则的圆圈而已,根本不存在要“抱球”的理由。 这以腰为圆心的内在规律,要功夫到了才知道的。“腰如车轴”,要自己去领悟,去认识,去实践,才会明白,看是看不见的。和两手抱球,可以说真是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