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读书的时候,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无论其观点如何,竟然没有一个生前受到重用的。往往是他们死了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画像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的大圣人孔子。今天我们提到中国文化,孔子简直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签。但是在孔子生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早年孔子在鲁国教书,后来开始在鲁国出任一些官职。但并不顺心,自己的主张并不被人接受。郁闷的孔子想着,既然鲁国没有人愿意接受我的主张,不如到其他国里去看看,毕竟树挪死,人挪活嘛!于是孔子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旅程,先后到了卫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等,不同的文献对于孔子到底去了哪些国,有不同的记载,总之孔子去了很多地方。但结果都一样!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就是他不断碰壁的历程。在郑国的时候,被人称为“累累如丧家之犬”。到了晚年,身心俱疲的孔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又干起来教书育人的老本行。临死的时候还在感慨,天下人怎么都不听从我的主张呢?“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但是,在孔子死后,其地位却在不断地上升。老夫子先是成为贤人的代表,后来又成了圣人的楷模。到了孟子的口中,孔子成了圣人之中最为时髦的人“圣之时者”。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的地位空前提升,作为儒家的祖师爷,孔子的地位也进一步飙升,司马迁笔下称孔子为至圣:“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在后世儒家的心目中,能够和孔子相提并论的是孟子,孟子也有了亚圣之称。但是,孟子在生前呢?也是栖栖惶惶,孟子曾经游说过齐威王、齐宣王、滕文公、鲁平公、梁惠王、梁襄王……结果呢?“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于是,“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也只能把自己的全部主张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但是,孟子死后,孟子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到了宋代,理学兴起以后,《孟子》书被列为经书,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
荀子画像
先秦儒家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荀子。荀子的才学,相信在中学读过《劝学》一文的人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荀子生前也是到处碰壁。荀子本人是典型的大器晚成,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荀子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学有所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之中“荀卿三为祭酒焉”。结果却遭到别人的嫉妒,“齐人或谗荀卿”,不得已,荀子来到了楚国。在楚国,春申君倒是挺看重荀子,可是春申君只是给了荀子一个兰陵令的小官。春申君一死,荀子连兰陵令这个小官也丢了。荀子满腔愤懑,也是只能“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荀子身后,其弟子李斯曾经担任秦朝的丞相,其后学成为汉代经学的主要传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都是经荀子之手而流传至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