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调查目的是调查的第几个步骤,调查过程一般分为几步骤详细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1-16 07:47:2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明确了12个调研内容与6个调研步骤,这是开展调查研究的选题指南和方向指引。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认清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步骤,学会调查研究的成果运用,全面提升调查研究的水平和实效。

“问渠那得清如许”——明白“为什么”开展调研

调查研究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要从思想源头上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和领会调查研究的意义所在,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调查研究,不断提升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开展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百年历史中攻坚克难、不断前行的宝贵传家宝。调查研究贯穿我们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可以说一部百年党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大兴调查研究史。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及在历次重要会议、重大时期所作出的政策调整,无不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和基础。期间,我们党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是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等科学论断,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实践探索,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开展调查研究,是新时代十年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方法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有了正确的工作思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去理出科学的工作思路呢?最根本的是要搞好调查研究,这是领导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开展调查研究,是新征程上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手棋。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前进道路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我们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随时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方方面面的矛盾、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调查研究,正是我们化解矛盾问题、应对风险挑战、提高化险为夷能力水平的“先手棋”,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事业的“筑基石”。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全党重视调查研究,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轻视或忽视调查研究,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到挫折、遭受损失。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会“怎么样”开展调研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必须要掌握调查研究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方法,把事物的真相和全貌搞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搞明白,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搞对头,才能察得实情、取得实效,调有所得、研有所获。

调研态度要“真”。态度千万条,真心第一条。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真实、真诚的态度,开展调查研究。所谓“真实”,就是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做到实事求是,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时刻牢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使调查研究符合客观实际、群众心愿、社会需要。所谓“真诚”,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厚植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真正把群众当老师、当先生,与群众“坐在一个板凳上”,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调研选题要“准”。“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选好调研课题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指导调研工作的主旨和灵魂。题目选得好、针对性强,调研才能显质量、出成果。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这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在开展选题时,我们要树立问题意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新时代的新思想、新战略、新目标、新要求,围绕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中心工作,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选题,准确把控普遍性和特殊性、均衡性和差异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区别,精准把握“长与短”“大与小”“远与近”的关系,提升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

调研过程要“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前提和保证。调研准备扎实,要明确调研目的,精分调研对象,细分调研区域,优选调研方法,扣实调研环节,对解决什么问题、覆盖哪些对象、确定哪些重点、采取什么方式等要列好提纲、拟好方案、做好统筹,做到全面、精准、扎实,力求调查到实情,研究出成果。调研过程求实,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院所,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运用传统、现代等多种手段,用好交换、比较、反复、归纳、总结、推理等方法论,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做到查实情、摸实底、办实事、求实效。调研作风务实,要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出深院、下高楼、接地气,身入又心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扎堆、不扰民,不搞作秀式、被动式调研,避免浅调研、假调研、被调研,防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用心用情发现和解决问题,体现调查研究的意义和实质。

调研报告要“精”。调研报告是调研活动的实践成果,是衡量调研质量、决定调研成败的关键。一篇有分量、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必然是思想精深、结构精密、内容精炼,具有思想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精深,就是要体现政治性和思想性,领会落实各级党委工作要求,善于观大局、谋全局、拓新局,把握事物发展的大逻辑、大形势、大环境,精准吃透“上情”、了解“外情”、掌握“下情”,拿出有政治性、思想性的调研成果。结构精密,就是要体现逻辑性和严谨性,按照严谨、适当的原则,细心谋划、悉心研究,精细谋篇布局、排兵布阵,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搞明白事物原貌、问题症结、原因根源,讲透彻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使报告的整体结构清晰、合理和严谨。内容精炼,就是要体现务实性、创新性,紧贴实际、条理清晰,推敲打磨、精益求精,遣词精准贴切,造句鲜活灵巧,观点鲜明生动,表述言简意赅,行文删繁就简,文风朴实精炼,既要讲道理、有高度,又要摆事实、接地气,做到言辞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吹尽狂沙始到金”——清楚“怎么用”调研成果

调研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在于成果运用。调研成果的转化与运用是开展调研研究的最后一步,也是确保调研质量的关键一环。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因此,要高度重视调研成果的转化,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用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一是转化为“好决策”。在系统梳理、精心遴选、好中选优的基础上,及时将一些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优秀调研成果,纳入领导决策程序,融入各级工作报告、会议讲话中,增强调研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同时,择优推荐到上级有关部门,使其在更高层级得到认同,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二是转好为“好政策”。将一些成熟、务实的调研成果,通过适当渠道,吸收到各级党委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之中,固化为制度机制,形成常态长效,使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清单、任务清单,成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助推发展的务实举措。三是转化为“好实事”。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调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标准,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将一些反映群众“急难愁盼”的调研成果进行高效转化,成为各级政府年度“为民实事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不能丢。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起而行之、奋楫而上,把政治智慧、执政本领、干事能力的增强扎根于实践之中,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作者黄金龙 系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党政办主任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