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件事,都深刻影响了战国历史的走向。因为吴起离开魏国之后,就去了楚国,后来短短数年之内,就帮楚国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法,让楚国彻底追上了魏国。而那位回秦国的秦国公子,则是结束了秦国之前几十年的政治乱局。他就是历史上那位秦献公,也就是后来秦国进行变法的秦孝公他爹。
这也是当时魏国要帮齐国说话,作为一个中间人,帮助田家联络周王室的原因。因为当时的魏国,急需和赵国开战,需要稳住齐国这边,避免自己两面受敌,所以才会主动提出,帮齐国的田家提出申请,向周王室争取册封。
而等到齐威王他爹即位的时候,这时候的魏国,非但没有吃下赵国和韩国,反倒是落得一个四面树敌的局面。当时赵国和韩国,已经彻底和魏国翻脸,南方的楚国已经通过吴起的变法崛起,西边的秦国内部也恢复了稳定。所以这个时候的魏国,几乎是四面受压。能够给齐国这边施加的压力,自然就非常有限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之前那位蔡桓公在位的十八年里,齐国才能平稳发展。因为当时的齐国,东边是大海,西边就是韩赵魏三国。这两个方向,基本上都没什么压力。
另外,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因为魏国首先变法,所以最开始的时候,魏国其实才是天下人才最向往的地方。但是后来,到了齐国设立稷下学宫的时候,这时候魏国常年打仗,国内不稳定。所以这个时候,魏国的大量人才,就开始逐渐离开了魏国,开始前往更稳定的齐国。
这也是齐国能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当时三晋之中的赵国和韩国,情况其实也不咋地。赵国因为之前改革方向错了,所以发展空间一直有限。再加上魏国一直想吞并赵国,所以赵国这边,这几十年一直在衰落。
至于韩国,韩国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地盘比较小,又临近周王室,所以韩国扩张的空间极为有限的。当时的韩国,一直在忙着向郑国那边扩张,主力都被郑国和南方的楚国给牵制住了,也没法给齐国施加什么压力。
三晋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
接下来,便是南方的楚国。
楚国这边,情况当时也很复杂。楚国当年在春秋后期的时候,曾经差点被吴国灭国,吴国那边带头的,就是那位兵圣孙武。后来,楚国虽然在越国和秦国的帮助下,熬过了这次灭国危机,但国力大损肯定是难免的。
所以,春秋末期的时候,吴越两国那边打得如火如荼,但是楚国却一直在养伤,基本没怎么参与那场吴越争霸。
等到后来越国在争霸战争当中胜利之后,越国虽然称霸一时,但是自从勾践去世之后,越国也开始逐渐衰落了。恰好在这个时候,楚国的伤也养的差不多了,所以就再次开始在南方崛起。
但问题是,就在楚国刚刚打算再度崛起的时候,中原那边,就出了三家分晋这么个事。紧接着,新分出来的魏国,又强的离谱!直接压着楚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