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么希望没有压力源,或者是能应付的压力源,可是现实中“世界不是我想象”,当外在环境无法改变时候,当压力源注定来到时候,就要学会用心理方式改善与管理压力,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我们回顾过往以及当下压力事件时,会有诸多感慨,也会得出压力的四个特点:负面感受、糟糕言行、不合理认知、激烈生理反应。其中感受就是常说的情绪。
同时还会讨论得出压力三要素,也就是通俗的压力定义,由压力源引起的适应与失控情绪言行的心理现象。
一、压力源与压力压力源分作大中小三类,严重、正常、微不足道。前两者如同急性病,容易发现容易重视容易治疗,反倒是微小压力源,看似稀松平常太常见,却温水煮蛙带来巨大压力感受。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人际关系,自我关系,真正导致压力崩溃的都是压力叠加的结果。
案例很多,留心发现比比皆是,一个压力感巨大的人,耐心询问之后会发现开始压力源都是小事情,这好比手心扎刺,开始不注意,后来发脓导致碰触痛苦。
由此可以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感受三类型:单一压力、叠加压力、破坏压力。单一压力强度限额内,就是挫折,成长从来都伴随挫折,挫折教育必不可少,也不可避免。
之前写过文章,题目看似不合常规,“家庭教育|允许孩子犯错:“今天有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其实真的符合心理学规律,鼓励孩子犯错就是主动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在挫折中体验由此带给自己的好处。文章说到学轮滑先练习摔倒情节,就是主动接受压力体验。
但是压力叠加起来,会出现破坏力,超出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导致灾难。
经典电影类似情节比比皆是,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主人公是回国后的越战老兵,忍受巨大战场灾难综合症折磨,其实就是忍受着破坏性压力痛苦,因为不被人尊重理解接受,处处被刁难非难讽刺冷嘲,乃至走上并非自愿的对抗社会之路,这条路就是一个接一个日常小压力累积的起来的。
因此,对于别人的故事与言行,别轻易故作高姿态劝人家,什么要大度、谦让、原谅、不在乎,认为别人经受的不过日常小事情,不起眼的压力,太小题大做了,好像自己遇到这点事儿就不会算啥。
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下放公办老师,当时因国家困难响应政策变成民办老师。前几年终于下发文件要给补助,政策是民办老师每年补助20元,好容易报上去了,又说当过公办老师不给补助,理由是80年代有过补助政策了,其实这批人根本没有享受到。
后来同意按照民办老师任职年限申报,不过手续非常繁琐,要找证明人,要填写很多表格。因为算下来不过几百元补助,当时家人有不同意见,觉得这点钱无所谓,不要也罢,后来争论不下,想到这是老人家的事情,重要不重要自己才有发言权。
结果,老人家态度明确而且坚决,当然要申请啊,这是国家对自己付出的认可,自己看重的不全在于钱多少。
实际上,现实生活那些劝别人安心的人,打脸很快,一转眼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要比别人反应激烈得多,这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真正意义。
一个故事,孩子爸爸回家看见妻子打小孩子,问咋了,说玩水把锅碗瓢盆搞得一团糟,丈夫说这点小事干嘛这样呢,妻子来一句,你的饭碗刚刚被撒满尿,于是乎这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丈夫马上告诉妻子,“你先歇歇,我来使劲揍!”
二、情绪言行生理的压力反应这个压力反应过程,专业术语称呼是“一般压力适应综合征”,其实就是压力出现后的适应过程,换个说法就是失控过程。分作警觉期、搏斗期、衰竭期三阶段。
这个反应表现,其实就是前面说到的压力四个特点,情绪感受、生理反应、认知态度、行为表达,只不过警觉期身体资源强大,搏斗期资源消耗严重,衰竭期则是身心资源消耗殆尽。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与李咏故事颇有代表性。崔永元抑郁症,最后及时退出主持节目,恢复自我,李咏则是最终死于疾病。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对抗压力的过程。
两个人都很敬业,主持节目受到好评,可是背后付出很大,熬夜加班,精益求精,主持压力,看不见的很多,压力叠加后不同应对得到不同结果。
最糟糕的就是一路防御,被动进入衰竭期,压力适应的英语简称为GAS,可以形象化为“该死”。
这不是骂人与诅咒,当一个人背负压力过大,不知道及时减负时候,就是自寻死路,好比跳进米缸只顾吃米却出不来的小老鼠,又如进入强盗藏宝洞贪婪珍宝不舍得离开的贪婪者,最终酿下苦果。
因此,压力适应三阶段告诉我们,压力出现不要紧,人人都有压力,重要的是认识到压力是个信号,压力反应是提醒我们自我保护的,压力的倒U型图值得我们记住。
三、压力是心理现象,本质是大脑的主观产物压力源引起压力,要通过心理活动产生压力反应,这就是典型的行为主义公式:刺激——心理活动——反应。
用哲学解释是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压力源要想引发压力感受与反应,自然离不开心理活动。
科学心理学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压力也是心理活动,当然是产生于大脑中的,这听起来简单,但是接受不容易。
王阳明心学提出一个论断,“心外无物,心即理也”,其实正是心理的定义。山花开放是否独立于人的故事,王阳明说“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一同归于沉寂,汝见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鲜明起来。”
心理是脑的机能,必须体验才可以,有趣活动:一个是晃动手中手机,到底什么在动?这就是慧能大师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拿来主义,再一个是打手手疼的体验,这是李克富老师的拿来主义。
压力作为心理现象也是如此,蒙山高空玻璃桥上体会,高层办公室假如没有窗户玻璃栏杆,会如何呢!压力来自哪里,当然是心里,这就主观体验的结果。
认识到压力的心理特性,也即是主观体验特性,这是非常关键的心理教育,真的通过体验接受到这一点,才不会知道做不到,才会进行压力管理效果最好。
结语关于压力问题,认识到来自压力源,却取决于心理世界,最后形成压力反应。
我们多么希望没有压力源,或者是能应付的压力源,可是现实中“世界不是我想象”,当外在环境无法改变时候,当压力源注定来到时候,就要学会用心理方式改善与管理压力,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