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常听周围的人说:压力好大哦。久而久之,自己也觉得确实“压力山大”。20岁到45岁的中国人压力很大是公认的,仿佛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枷锁下,工作的压力也被加剧。近几年,我在广州、在北京都工作过,地铁或路边,看到大多数人流露出的都是紧张的气息。但我认为,这种压力更多来自于存在的压力,而不是生存的压力,只要你活着就有,它有一种弥散性,哪怕你不上班,呆在家里也能感受到。现在这个时代,似乎我们社会文化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场,人在这个场中存在,就不得不感受到压力。
所谓压力,其实是一种感知,是对压力源的主观感知,这种感知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前面我们讲过情绪了。压力源有哪些呢?压力源分为生物性压力源、社会和环境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三种。
生物性压力源与生理和物理环境有关,如:躯体疾病、饥饿、睡眠不足、性欲未满足、噪音、气温变化等等;
社会性压力源与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有关,如:单位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家庭长期冲突、人际适应问题等等;
精神性压力源与认识结构有关,如:价值观、道德冲突、急功近利、个体比较、社会认同等等。
压力源其实是一种内心冲突,其本质上是*的冲突,即两种或多种*发生矛盾,愿望没有被满足时不良的情绪体验就产生了。比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比如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比如又想找个富二代又想对方长得帅、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等,往往就是想要的太多,能要的太少,痛苦就跟着来了。所以,少欲知足的人往往能常乐而长寿。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有压力,首先要想办法弄清楚到底自己的压力源是什么,然后,这些压力源引发了我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在这个前提下,再进行压力管理就相对容易得多了。
另外,一般人是怎么评估自己的压力是不是超标的呢?
可以用四个敏感点来对照:睡眠方面是否容易失眠,或者多梦;饮食方面是否暴饮暴食或者对食物完全不感兴趣;呼吸是否变浅,一般压力大的时候,都不会深呼吸;兴趣是否缩窄,是否对很多事情失去动力,爱好变少,社交缩窄或者过度。
二、压力的自我疏解之道
压力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保持积极心态。良好的心态增加人们应对压力的能力,不良的心态本身就像一团乱麻,干扰人的内心。当然这个有个体差异,有些人就是个乐天派,没心没肺无忧无虑;有些人天生就是抑郁质,凡事总是往坏里想,心态难以积极起来;有些人是火爆脾气,一开车就患上“怒路症”,一堵车就开骂了。但积极心态其实跟观念有关,一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种事,一是自己的事,二是他人的事,三是老天的事。堵车这种事,往往是老天的事,不管你怎么发脾气,什么时候疏通,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还不如静下心来听听音乐、看看周围的风景。要学会去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总之,更主要的是要对压力有正确的观念,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压力有不恰当的观念与反应。害怕压力的人每天都生活在压力的恐惧中,喜欢压力的人在任何压力面前都会游刃有余。学会管理自己的压力,认识压力,觉察压力,正确处理压力,把压力变成实实在在的动力,使每个人都能达到平衡与高效能状态。
如果一个人都能管理好自己的压力及压力下的情绪反应,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比较好了。一般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领悟人生冲突的不可回避性,也能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他们会享受生活,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接纳自己看不惯的事。
但如果自己解决不了,觉得很受困扰,乃至影响到工作生活,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解决了。大家不要觉得“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精神病”,因为这样而不敢踏足心理咨询机构,这是受文化影响以及对心理咨询了解不足造成的。其实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就象去医院门诊看发烧感冒一样普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干预或治疗,其恢复心理健康的速度和效果,自然要比自行处理和非专业干预要好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