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上阕以发问起调。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起二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说春天到哪里去了呢?它静悄悄地归去,一点踪迹也未显露,找不到它溜走的脚印,只见一片冷静的景象。这里词人用拟人化手法,把无知的春天人格化,使人对词中所描写的事物感到具体亲切。
首句点明是惜春之作,但不明说春天过去了,却问春天到哪里去了,给人以不知春天何去的感觉,显得奇妙而新颖。次句把春归的形象再现出来,写它无声消失的情景,不但不知去向,而且不留踪迹。字面上虽未流露出惜春意思,而实际上充满了对春天离去的惋惜之情。抒写出词人青春不再,年老无为的感慨。
上阕末两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是以设想的形式,揭示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词人提出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踪迹,就恳请代我将春唤来,与我永驻人间。词人是多么希望再回到昔日春风得意之日,力唤春天归来与他同住,由痴情到了忘情,将惜春之情更向前推进了一步,使春归的形象也更进一步,得到充实丰满。
词的下阕以反问句开头,否定前文“春归何处”的疑问以及“若有人知春去处”的幻想,直接点明“春无踪迹谁知”。这一扬一抑之间,体现出极大的张力,细细品味,便有无穷的感情在里面。“除非”一句是说“只有枝上的黄鹂知道春的归处”,表面上是回答上面的问题,好像给人最后一丝希望。然而黄鹂的叫声又“百啭无人能解”,最后一丝希望也随之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