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墓葬壁画上的契丹乐队
当然,行宫还有大量的汉儿官吏,苏颂自然会和他们交流起来。在他看起来,番汉民众在契丹的统治下被管理的非常不错。
在契丹刚刚占据燕云时,还有许多士大夫心向中原,认为南方才是礼仪之邦。但在历经了雍熙北伐的失败和檀渊之盟签订后,这些人就逐步转向安居乐业。不仅对回归文化故乡缺乏动力,还直接将辽称为中国。这在苏颂看来简直是极大的政治不正确!
《澶渊之盟》签订后 宋辽间的关系就趋于缓和
除了汉姓,语言和服饰,有文化的人会学习儒家经典。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群文化混血儿,喜欢骑马食肉、还穿契丹袍,在中原人看来胡化色彩较重。由于契丹人在檀渊之盟后减轻了盘剥力度,赋税就没有像战时那样难以忍受。所以像韩赵马刘为代表的地方世家,已经能通过科举的方式在辽国寻觅不错仕途。相应的,引导宋朝攻辽的事情就没有多少必要。
在亲自见识过北方情况后,苏颂就明白只要辽国没有特别重大的失误,强行收复燕云可能很难实现。此时的辽道宗本身也比较推崇汉文化,倒是让他感受到了空前膨胀的文化自信。看着那些北方文人写好后请自己拿来批改的诗文,还在那里争相学习本朝大文豪三苏的诗文作品,不禁感受超乎预料的优胜。
苏颂后来还多次出使辽国 成为宋初的外交明星
当年年底,苏颂的使命顺利结束。契丹骑兵将他一路送到了宋辽边境,怀着愉悦的心情准备回家过年。日后,他还将多次前往辽国,承担各种外交使命。作为少数经常能走出去的人,他非常清楚汹涌的民间意见和边境外真实情况的区别。但在任何时代,这样的明白人都是少之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