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上跟现在的砂锅差不多,但腿比砂锅更短,中间有一个大翁肚,口沿处向外倾。其实,说这是个大罐子更加的合适。
同时,我们在这里要说明,龙山文化时期,是先民们的铜石并用时期。这个时候,陶制的器具叫“鬲”,铜制的叫“鼎”。
成书于两汉至战国年间的《尔雅·释器》中记载:
鼎款足谓之鬲。
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鬲用来烧水煮饭,鼎用来煮肉。但是,因为铜很贵重,而且冶炼困难,有多贵重和困难呢?直到商周时期,铜制农具还是很上层的东西,一些奴隶主和贵族甚至不舍得用铜制农具。
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鼎越来越尊贵,因为铜太稀少了,一直向上层礼器发展,最终成为了镇国重器。而泥做成的陶鬲则跟个没娘的孩子似的,一直老老实实的服伺人们煮饭,并且迎来了自己第二次的升级版本。
整个夏商周时代,铜做成的鼎渐渐登上神坛,而陶鬲还继续着自己的命运,为人们服务。虽然命运不能改变,但造型能改变。从周朝开始,鬲就开始改变外形,或变得肚子小一些,或变得口子大一些,变来变去,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分支,也就是除了低矮的鬲,又出现了釜。
我们常说“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这个“釜”字古人就认同是锅,成语的意思就是从锅下把柴禾给抽走,让别人做不熟饭。到了战国早期时,鬲已经完全被换代,变成了釜,不但是名字改变了,样子也变了。
魏晋史学家谯周在自己的《古史考》中这样写:
黄帝始作釜
意思是黄帝最开始造釜,不过没能考证出来。
以前的鬲不管怎么变,下面的三只粗短腿一直存在,到了战国时,把腿给去掉了,变成了平底。之所以变成平底,这里面有着一定的科学根据,我们要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做饭的,是吊着鬲在下面烧火,或者支在一个石头磊起来的简单的灶台上。而到了战国时代,已经发展出了完整的灶台,平底的釜可以直接放在灶上,可以直接让火接触到釜底,受火面积加大。
而到了战国时代后期和秦朝早期,正式出现了铁釜。
战国后期的冶铁技术已经发展,到秦朝的时候,冶铁技术已经很好,各种农具也换成了铁的,那么做饭的自然也要换成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