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中记载: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另外在《左传·昭公二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锺。
这里说的釜其实是个量具,在战国时期,釜也当成量具用。
虽然这已经是第二次升级了,但釜的样子还是个大罐子,跟以前不同点就是没了腿,这显然满足不了人们的烹饪要求,况且以古人的智慧,他们哪里能忍受只蒸煮而不炒榨的生活?所以,这还是得升级,不过这次的升级时间比较长,足足有近千年,一直到了宋朝的时候,铁锅才真正普及,到了明朝时才真正流行。
“锅”这个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实,很早以前就有锅这个字,并不是说做饭工具经过几次升级后,直到有了铁,这才有了“锅”这个字,这是不对的。因为在古代,锅指的是车上的一个部件,现在我们叫某些压车轮胎那个部件仍然叫“锅”。
在《方言笺疏》记载:
锅亦以中空得名……中空而盛之以物,亦谓之锅……
但是,一直到了魏晋后期,锅才被特指指炊具,这个后期具体到什么时候?差不多到南北朝时吧。
曹植作《七步诗》时这样写: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这个时候仍然称釜,但到了唐朝的时候,锅字用得明显多了起来了,而且就是指炊具。
比如在唐朝陈裕的《过旧居》中这样写:
昔日颜回宅,今为裹饭家。不闻吟秀句,只见南油麻。豉汁锅中沸,粕糕案上葩。朝朝唯早起,檐从自排衙。
唐朝关于写锅的诗太多了,咱们不能一一举例,
宋朝以前,我国的冶铁技术其实并不好,不能大批量产铁,而产出来的铁主要用以造士兵的兵器,农具也占了一部分,所以铁锅的发展其实差不多处于停滞状态,用铜锅和陶锅的仍然不少。
到了宋朝的时候,我国治铁技术突飞猛进,铁锅也随之走进了千家万户。到了明朝时,随着铁锅的普及,各种样式的锅被造了出来,我国的烹饪方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很多人说的我国炒菜是在宋朝的时候才有,这也是不对的,准确来说,在魏晋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炒菜,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中已经出现了炒菜,贾思勰在里面记载了两种炒菜,分别是炒鸡蛋和煎鸭肉,咱们只说一种炒鸡蛋的:
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军葱白,下盐米,浑鼓。麻油炒之,甚香美。
但我们还是要说,那时候虽然出现了炒菜,但并没有普及,甚至可能是个例,一直到了宋朝的时候,炒菜随着铁锅的量产而开始流行,到明朝时已经完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