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家常有练拳须“由刚入柔,积柔成刚”之说。那如何理解这句话?一般练过多年武当太极的拳友应该都有这样的认识:太极水平的提升一般是要由低到髙,由浅入深,分次第而学习的过程。
不少人刚开始学习时,关节都比较僵硬,柔韧度和协调性不佳,动作无法连贯,习惯于用拙力,这是僵硬的刚。此类情况不要以为只有中老年人有,其实,这类情况在一些年轻师兄中也会存在。
练太极时肢体为何僵硬?不少人刚练太极拳时动作为何动作僵硬、呆板和滞涩?其原因除了身体、先天禀赋因素外,其实还在于对太极拳动作、理论、心法和运用的了解不够,动作掌握不熟之故。当然,年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中、老年人学太极,除非有很好的武术功底。一般情况下,其由刚化柔的过程要远远长于年轻人。
那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动作逐渐柔和、顺达?其实,没有捷径,只有当习练者对太极拳各个动作有了充分记忆、理解、深入和巩固后,行功走架才会变得自然顺畅、圆润柔和。
ΔΔ 钟云龙道长指导太极爱好者:“小擒拿手”要领
“撸铁”达人如何学太极?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健身达人,他们的体格一般较为健壮,肌肉块头很大,可以说是力量有余(关于太极拳发力问题,我们会另行说明),但柔韧性、协调、流畅度明显不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少麻烦,最主要的问题是:动作呆板、僵硬,协调性差,腰胯(特别是弓马步转换)很不灵活,且肢体的僵硬程度要明显甚于同龄人。
究其原因,与这部分学员以前经常“撸铁”,训练动作较为单一、机械(一般以深蹲、举重、撸哑铃居多),训练目的主要为了增肌,强壮。而学太极拳重在身心的平衡、协调。期间须记很多动作,行功走架时则须兼顾全身各大关节、肌肉的整体协调,如此一来,反而使他们很不适应。
ΔΔ “撸铁”和太极虽都属健身运动,但完全是两种运动体系
笔者曾见过一位拳友,他曾是健身达人。不过,他的上肢肌肉发达度要明显高于下肢……比例明显有些突兀,而对于这部分习练者,教练需另外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如柔韧性、平衡能力的训练肯定要多于其他人。其次,还需在平和心态上下不少功夫。
太极境界:行云流水老一辈拳家常讲,太极练到行云流水之境,那么其劲道的输出可以用“运劲如抽丝”、“信手拈来”形容。有些技艺高超的太极师父甚至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随手就能编出一套观赏性、技击性颇佳的动作来。这是对拳法深入领会、运用后而由刚入柔的贴切描述。
随着技艺的不断提升,和坚持不懈的练习,习练者开始懂得如何把握意念、气息和劲道的运用,特别是对各个动作衔接、发力的运用、快慢的选择,动作开始由开展而变得紧凑,圆润和松柔。
四种劲道完美输出在正确意念的引导下,拳法、劲力输出能做到有的放矢,恰当时机。武当太极具有代表性四个劲道是螺旋劲、弹抖劲、混元劲、松沉劲——这些劲道甚至可以被一些精通斯道的拳师在数秒内发挥得淋漓尽致。用行家的话讲就是“绵里藏针”、“外柔内刚,似裹铁”——这是“积柔成刚”的一种最直观的体现。
通过不断锤炼、柔化和协调,武当太极拳给大家最直观的表达形式就是:自然和谐、圆润优美、行云流水,刚柔相济、含而不露,在技击上有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之盛誉。
ΔΔ 钟云龙道长演练武当太极拳:见其劲道输出瞬间招招连发
动作督导:钟云龙道长
撰文:道海浮游 、摄影:大象无形
◎免责声明:以上制作、练功程序仅做基础介绍,实操、行功次第须由明师指导,若涉及专业动作,慎重模仿,否则,一切不良后果自行承担。
ΔΔ 钟云龙道长著《武当太极拳》书影及内容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