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杜甫写的石壕吏现在在哪里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1-19 19:43:31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杜甫写《石壕吏》是出于批判还是同情?”我是千里马,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杜甫乾元二年(759)写的《石壕吏》,是唐代著名将领郭子仪所属部下在陕县石壕村这个地方募兵的壮烈一幕。当时唐军正处于邺城围剿战失利,局势一度低落混乱之际,唐军准备集结再战之前夕,需要补充兵源,但是,人口稀少,募兵非常困难。

石壕村,现在叫干壕村,在今河南省陕县东七十里处。

乾元元年(758)和乾元二年(759)这两年,杜甫的生活上有两件重大的事件。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杜甫写的石壕吏现在在哪里(1)

一件是乾元元年杜甫从朝廷的朝官左拾遗贬为地方官华县的司功;一件是,第二年,即乾元二年二月到四月,唐军九节度使围剿邺城的史思明失败,《资治通鉴》的记载说唐军:“甲仗十万,唯存三千”。洛阳也落在史思明手中。东京洛阳失陷,洛阳城内一片混乱,洛阳刺史逃跑,唐军士兵也违反军纪大肆抢劫,老百姓四处逃散,哀鸿遍野。

杜甫就是从这样的洛阳向华州走来,经过河南的新安、陕西的陕县石壕吏、和陕西的潼关,一路都是悲。

杜甫于此年七月辞官,离开长安奔赴秦州最后流落四川。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唐肃宗在取得了夺得长安和洛阳两京的巨大胜利以后,除了庆功封赏大臣,就是清理了一批“南朝人”,杜甫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叫“南朝人”?这是唐肃宗底下一帮人的一次党派分裂的一个名词。

我们知道,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就仓惶逃到四川,半路发生“马嵬坡事变”,唐玄宗和儿子李亨分开。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杜甫写的石壕吏现在在哪里(2)

李亨与老爸分手北上一个月后,到今天的宁夏灵武这个地方,就自己称帝,改唐玄宗的年号“天宝”为“至德”。一个新的时代开启。

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皇上。而逃亡在西南四川的唐玄宗还不知道李亨已经称帝,就在自己的朝廷,以皇帝给太子的口吻,发布了一个朝廷的重大战略决策,希望李亨坚决执行。

可是,唐玄宗的“中央”文件还没到唐肃宗手中,唐肃宗李亨给唐玄宗称帝的“中央文件”,却先期到达唐玄宗手里了。唐玄宗一看这情况,就承认唐肃宗称帝,还派人把象征皇帝权利的玉玺交给了儿子李亨。

这样,在唐王朝与安禄山叛军斗争的重要时刻,终于有了新的领导核心,给全国人民的斗志以极大的鼓舞。可以团结一心,彻底打击安禄山叛乱势力了。

四方节度使也向李亨集中,例如郭子仪、颜真卿也来到唐肃宗身边了。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杜甫写的石壕吏现在在哪里(3)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也是心情非常振奋,他把一家人安排在鄜州(今天的陕西富平县)的羌村以后,就去寻找唐肃宗了。

还好,杜甫千辛万苦,还差一点被叛军俘虏,总算是在至德二年(757)的四月,找到了唐肃宗。唐肃宗就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可是,刚上任两个月的杜甫,就惹上得罪唐肃宗的事儿,被唐肃宗很客气地劝他可以探望妻子一次,省得看见他烦。

杜甫北征500多路程,从陕西凤县徒步到鄜州探家。然后到十月时,唐肃宗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杜甫也回到唐肃宗身边,继续做他的左拾遗。

第二年,就是乾元元年(758),朝廷为了庆祝收复两京的伟大胜利,唐肃宗封赏了很多人,包括犯严重错误的人都有升迁。

但是,杜甫一毛钱的封赏也没有,还把他从朝廷给贬官到了地方。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杜甫写的石壕吏现在在哪里(4)

与杜甫一起贬官的官员也不少,这些人主要被认为是“南朝人”,就是唐玄宗的势力。

而跟着唐肃宗在灵武称帝的一些人,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唐肃宗对唐玄宗势力的一次大防范和清洗。

实际上,唐肃宗真的很错误,这是一次唐王朝内部的分裂。

杜甫从朝廷贬官到华县这个地方,他就去华县任司功一职。在这个岗位上,杜甫帮助华洲刺史处理一些政务工作,还提出了《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发表了杜甫对安史之乱叛军斗争的建议。

第二年,就是乾元二年(759)二月,杜甫择暇回老家偃师陆浑庄一次,大约一两个月后,从洛阳西行华州,一路走过几个地方,如河南的新安县、陕西陕县的石壕村和陕西的潼关县。

每经过一个地方住宿,杜甫都要习惯性的写诗,这一路写诗林林总总六篇,合起来就是著名的“三吏三别”。这些诗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迅速衰落哀鸿遍野的见证。

《石壕吏》就是这些现实主义诗作中的诗篇之一。

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中第二篇《石壕吏》这首诗的背景是,唐军在收复两京以后,以集中兵力的方式,试图围歼盘踞在邺城的史思明,但是,这次作战好像天时不利,忽然狂风大起,飞沙走石,唐军溃不成军,十万人马,最后只有三千人败退回来,而且还有一个节度使投降到史思明的叛军中去了。

唐军经过这次作战也损兵折将,大伤元气,兵源奇缺,战斗力需要补给,所以,征兵很难,这就不免要发生强制征兵的情况。

杜甫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走到陕县的石壕村投宿,遇到吏卒深夜捉人的一幕,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下《石壕吏》这篇不朽的诗作。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写的这首《石壕吏》,深刻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抵抗史思明叛军的严峻形势:一方面唐军为反击安史之乱叛军,人民已经付出惨痛代价,例如,老妇的三个儿子,都去为国参战,有的还已经捐躯,但是,战争仍然没有结束,而且越来越困难了。例如,征兵困难,居然老妇不能作为士兵打仗,还得马上要去为士兵准备做一次早饭。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杜甫写的石壕吏现在在哪里(5)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参加战斗,全民动员,怎么打败安禄山的残余势力?

我们从杜甫的这首诗看的很清楚:虽然这是非常艰难的选择,老妇还是在石壕村答应了官吏的命令,准备去帮助唐军按时为战士做一次早饭,尽一点抗战的绵薄之力。

诗人用艺术概括的手法,高度戏剧化的描写征兵的良苦用心和无奈的强制。例如,征兵选择的时间是家家户户熟睡的凌晨,征兵的地点是入户,这是平时最忌讳的时间和地点,因此,我们看到了征兵的非常难度。

我们再看征兵的对象:是两个老人,一个哺乳的妇女:可见可供招募的兵源已经枯竭了!唐代征兵是有原则的,那就是不能把一户人家的壮年都招去打仗,必须有一人种地,发展生产。

但是,我们从《石壕吏》看到的是,这一户人的壮丁全部参军了,而且,一个儿子刚刚来信说:两个儿子已经在邺城战斗中牺牲!按理,这是一个需要抚恤的烈士家庭,但是,”吏“非常残酷,根本不理睬这个破碎家庭的痛苦,仍然要求他们出人打仗。

无奈之下,老妇只好牺牲自己,保护老翁。为什么杜甫没有描写老翁去参战,而是老妪去了呢?因为,老妪是妇女,有可能被退回来,而老翁去了,真的就有去无回了。

杜甫描写的故事是不是完全真实?我们从如此多的巧合来看,敌人应该不是一家人的故事,但是,却是实实在在,千家万户都要面临被征兵的现实。

杜甫写的“三吏三别”是一组诗,总体来说,是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记录了历史现实,抒发了杜甫对人民的同情。这个立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例如《新安吏》是诗人在新安的大道上看到官兵抓捕“中男”充军的情景,诗人一方面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强抓兵丁的残暴,一方面也肯定了平叛战争的必要性,所以才对应征者作了一番劝慰:“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婚别》写了一对新婚燕尔夫妇,但第二天丈夫就要远赴生死未卜的战场的故事。虽然这是生死别离,新婚的,妻子还是强忍生死别离的悲痛鼓励丈夫去战斗。同时用她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可见,在揭露社会痛苦的时候,杜甫还是看到了这痛苦,是对安史之乱的强烈控诉。而不是对朝廷的批判。所以,他的立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杜甫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现实主义不是一味的“批判现实主义”。

在杜甫的时代,还没有批判现实主义这样的文学,同时代的全世界也没有这样的文学,这是我们应该清楚的。

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后期,十九世纪的法国、俄罗斯文学。

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杜甫写的石壕吏现在在哪里(6)

所以,尽管杜甫的诗歌有现实残酷的揭露和描写,但是,他建设性的现实主义批判更突出,所以受到历朝历代的推崇。

明代杜甫学着王嗣世说:杜甫的《三吏三别》不是只有他一个人经历了,但是,经历了的,人未必写《三吏三别》,写《三吏三别》未必写得这么好。

这就是对杜甫《石壕吏》最恰当的评论。王嗣世之所以评论杜甫的“三吏三别”写得好,绝不是艺术成就一个方面,它包括了对现实主义的批判和对现实批判的正确选择。杜甫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是一个甩锅子的人,而是一个干实事的人。

如果在兵源匮乏的情况下,唐朝的老百姓不付出代价,甚至生命,谁来平息叛乱引起对战争?

但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杜甫的这些诗并没有发表,也不可能发表,只是作为像一般的作品一样,自己保存在自己的身边。

所以,与“有损朝廷形象”是没有任何关联的。杜甫的本意也不是,我们也无法阅读出杜甫有损朝廷想象的信息。

在这里我们要围绕文学作品与社会价值的问题,谈谈文学的现实意义和文学的历史价值问题。

你提出的文学对社会有现实意义的情况,在唐代是不存在的,或者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这是因为,唐代还没有发表诗歌的大众传播的媒介。文学作品基本上都在作者手中自己保存,或者朋友之间传看阅读,根本不会流传到社会上,文学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

而且,唐代也没有把文学作品的思想,现实意义会上升到一个“舆情”的地步。在唐代,根本不存在作家对社会舆情影响的问题,作家也没有利用舆情的任何主观依据。

所以,杜甫写的作品是揭露社会现实的,但是,没有人知道他写的诗是什么内容,当然就不会在现实上,像今天的,网文那样产生社会影响。

这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局限决定的。我们所谓的文学对社会的批判,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出现的。

出现文学有舆情价值和社会批判价值的原因,是出版印刷业的社会化发展程度较高,形成了现代媒体传播业,和现代城市,人口集中,文化普及,这就在客观上给文学的传播价值插上了翅膀,让文学可以广泛传播,产生集中的社会舆情。文学也就会影响社会舆情。

我们今天读杜甫诗歌的意义了,已经与杜甫写《石壕吏》的现实意义完全不一样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