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70年代,埃博拉病毒最早被发现于西非。由于地处偏远,数次疫情爆发,死亡人数又仅在两人到两百人不等,所以尽管当时的致死率达到九成,但人们对于这种来自密林深处、偶尔小范围爆发后即再次蛰伏的病毒并未引起应有的警惕,甚至在病毒来源上,至今也不甚明了。
有很多证据显示,埃博拉病毒是首先由蝙蝠传染给人类的,但究竟是何种蝙蝠,它们是不是中间宿主,尚无法证明。
在骗过人体的免疫系统后,埃博拉病毒进入细胞后开始大量繁殖,最终大量的病毒从破裂的细胞内涌出,再度感染其他细胞。来势凶猛的它往往会使得患者在初发症状的8~10天内死亡。
患者的初期症状有点类似流感,并伴有发热、全身酸痛无力、红眼等现象。由于病毒偏好入侵血管壁细胞,发病后期体内体外都会出现大量出血症状,内脏逐渐液化,被呕吐或排泄出体外,死亡过程十分痛苦。
2013年的西非埃博拉大爆发,导致了28,000人感染,死亡人数超过11,000人。专家认为零号病人是盖凯杜的一名被蝙蝠感染的小男孩,再由他传染给了家人。最早的疫区位于西非三国交界处,宽松的出入境管理加上稠密的人口,让病毒迅速开始传播。直至死亡数十人后,病毒实验室才确认死因是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尽管任何对抗传染病的专家都明白,疫情发生的最初几天通常决定了这将演变成一场灾难还是可控的小规模事件,但当无国界医生等组织赶赴至疫区现场时,他们意识到为时已晚。
首先是当地简陋的医护条件,无法满足抗疫需求。稀少的医疗资源在病毒冲击下不堪重负,人满为患的医院无法接收新增病例,医护工作者们因为缺少防护也相继感染,甚至当地连干净的水源都难以保障。
其次是偏好肢体接触的民俗大大增加了传染率,埃博拉病毒只能通过直接接触病患的体液传染,随着症状增加,病患体内的病毒浓度爆发式增长,不仅照顾他们的亲友容易被感染,当地还有着在葬礼上用清洗尸体的水为他人施洗的习俗,使得许多不了解疫情的亲友也相继感染,往往一个人的葬礼最终演变成了一次聚集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