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翻译,民莫不谷我独不卒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1-28 18:41:31

贵州日报

鲍家屯的春天是极美的,我去时,正值油菜花开放的季节。从古城墙大门处进入,映入眼帘的便是金灿烂的油菜花地,戴着口罩的游客分散在田间拍照;田埂上,孩童在嬉戏,几位老人在树下说悄悄话。远处,青山如黛,斑驳的石板古道石桥,静静伫立着,恍惚间,就像走进了水墨画里。

还未从“画”里走出来,同行担任起“导游”的鲍家屯驻村*潘志忠便叫醒了我。跟着潘*一路前行,才算真正领略到鲍家屯村的“内在美”。

美在何处?美在这遗留下来的、保存完好的军屯建筑和古老智慧。

在鲍家屯,各个角落无不体现出浓厚的军屯文化。600多年前,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命30万精兵远征云南,并沿滇黔驿道两侧要冲处驻军屯田,拉开了西南屯堡建设的序幕。原居江淮地区的鲍氏先祖随军征南后,遵循“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原则,选择了一处“地极壮丽,脉甚丰饶”的筲箕湾定居,并采用中原地区城市布局的理念来修建居住地。

果不其然。行至民居内院,院子多是合院式,为正房、东西厢房、照壁的“三房一照壁”格局。木门、木窗上刻着的梅兰竹菊,尽显徽派建筑遗韵。

村内街道极为狭窄,数百座石头房屋组成合围而成的8条纵横交错的巷道,像一个巨大的八卦阵。每道阵地都有防卫设施。爬上碉楼,视野十分开阔,可远观数十里风景,鲍家屯春景“一览无余”。往下看,鲍家屯里的房屋瓦片也尤为特殊,它们就像一块块鱼鳞,很是让人好奇。

潘*笑言:“这也是鲍家屯特色之一,屋顶铺的不是瓦,而是片片石头。古时候,人们就地取材,平时当瓦用,战时则当武器用。”

触摸这数百年前的砖瓦石墙,似乎领悟到了这个600年古村落何以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这只是鲍家屯军屯文化的一部分,更‘智慧’的还在后面呢。走,带你去看水碾坊。”

越过小桥,我们来到水碾坊边。那是个面积不大的石屋,颇有皖南乡村小屋的味道。走进去,房子里大有乾坤,一个大圆盘石磨“藏”在屋子正中央,潘*说,它是鲍家屯古水利工程保护项目之一,是老祖宗们用来加工大米和小麦的,靠的就是水利带动运作。

走出屋子往下看,房子底下卧着一个比较大型的设施,一根坚实的木头竖着往上,那是石磨的传动轴,木头下端是木制齿轮盘,与另一个齿轮盘咬合。水车被水推动旋转,水车的轴带动齿轮盘,这个齿轮盘再带动另一个齿轮盘,齿轮盘再带动水碾的轴,碾子就在碾槽里不断循环运行……潘*说,这个水碾是鲍家屯水利工程的产物之一。

从房屋下穿流而过的,是邢江河。邢江河上游,是水利工程的主体——起截流作用的“御马坝”。水坝由一道顺坝和一道横坝组成,两道坝呈“L”形,形成蓄水的“水仓”。“水仓”是鲍屯古水利工程的“龙头”,也是最早修建的“拦蓄引水”工程。600多年前,鲍屯先人在这里筑起了一道既能拦水灌溉,又能溢流泄洪的拦河坝,同时采用“鱼嘴分水”的方式,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态势。老河泄洪,新河灌溉,这样的设计,鲍家屯古水利工程与四川的都江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为鲍屯的丰饶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

让我意外的是,古老的水碾坊里还住着当地村民,48岁的鲍文祥及其母亲鲍吴氏,是这座水碾坊的主人,也是当地的贫困户。鲍家屯的“最火鸭蛋”,便是在这里“诞生”的。

2018年,为了响应村里“养殖扶贫”的号召,鲍文祥买来30只鸭子,散养在邢江河,优质的生态环境给鸭子及鸭蛋打上了“健康营养”的标签。随着鲍家屯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水碾坊里的生态鸭蛋”名号越打越响,甚至有一些外地游客专门到此来购买鸭蛋。需求量增大,鸭蛋供不应求,于是,鲍文祥扩大养殖规模,200多只鸭子平均每天产蛋200多枚。尽管扩大产量,但鸭蛋销售依旧火爆。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潘*也在战贫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几年来,村里修缮历史古迹、开发乡村旅游、发展田园经济,在脱贫攻坚宏大背景下,鲍家屯村正在迈开新的脚步。(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向秋樾)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