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人生智慧。
一、《史记》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译文:有钱人赞助别人钱财,仁义道德的人用言语教导或指导他人。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译文: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这件事情。
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译文: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作聪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谦虚克己,叫作强者。
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译文: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译文:依赖品行立足的人越来越兴盛,依赖武力让人顺服的人会逐渐走向消亡。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译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难,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但失去却十分容易。
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译文:明智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早早预见,聪明的人在无形中就能避开灾祸。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译文: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二、《汉书》
1.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译文: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后采取行动的往往被人所制。
2.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译文:对于统治者来说人民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人民来说吃饭是最重要的。
3.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译文: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
4.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译文: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精神与身体都疲累不堪就会死亡。
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6.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译文: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气候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气候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7.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8.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
译文:事情不应该立马确定下来,防止祸端在没有发生之时。
三、《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