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翻译,秦既解邯郸围 而赵王入朝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1-28 18:06:20

【原文】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

六年(庚申、前241)

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楚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君用之而弱。其于英不然。先君时,秦善楚,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厄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于是去陈,徙寿春,命曰郢。春申君就封于吴,行相事。

【翻译】各诸侯国为秦国不断地进行侵略兼并而担忧不止。

六年(庚申,公元前241年)

楚、赵、魏、韩、卫结成南北合纵联盟,共同讨伐秦国。楚国楚考烈王担任纵约长,春申君执掌军务,夺取寿陵,挥师直逼函谷关。秦军出关迎战,五国的军队都大败而逃。楚王将联军的失利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渐渐被楚王疏远了。观津人朱英对春申君说:“人们都认为楚国本是一个强国,只是因为由您执掌事务才衰弱下去了。但我不这么看。先王在世时,秦国与楚国相友善,二十年间从不攻击楚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国要越过黾要塞来进攻楚国,十分不便;而要借道西周与东周之间,背对着韩国和魏国来征伐楚国,又为有后顾之忧不可行。但是现在不同了。魏国朝不保夕,随时都会被灭亡,根本无力顾及它的属地许、鄢陵,一旦魏国将这两地割让给秦,秦国军队距离楚国的都城陈就不过一百六十里了。我所看到的是,秦楚两国天天陷于相互争斗之中了。”楚国于是将都城由陈迁至寿春,命名为郢。春申君即去到他的封国吴地,仍行使相国的职权。

【解析】据《战国策·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燕太子在秦国做人质,秦国派人去燕国做丞相,可见两国结为联盟,故攻秦没有燕国。齐国则是因六国伐齐生怨,且齐楚因楚国灭鲁关系恶化,拒绝参与合纵。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这次春申君领军却败给秦军,因而楚王认为战败是因为春申君指挥不力。

一个国家定都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便于抗拒外敌,而非躲避敌人进攻。虽然当前秦楚两国形势确实较楚襄王更差,但国都内迁只能让楚国偏安一时,难逃败亡命运。朱英的建议仅仅是为了春申君,让春申君获得国内投降派的支持,而不是为了楚国的强大。

【原文】秦拔魏朝歌及卫濮阳。卫元君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

【翻译】秦军攻陷魏国的朝歌和卫国的都城濮阳。卫国卫元君率领他的宗族迁移到河内郡的野王居住,倚仗山势险阻,保有魏国的河内。

【解析】攻占朝歌、濮阳也是分割魏赵的既定战略步骤。

【原文】七年(辛酉、前240)

伐魏,取汲。

夏太后薨。

蒙骜卒。

【翻译】七年(辛酉,公元前240年)

秦军进攻魏国,夺取了汲。

秦国夏太后去世。

秦将蒙骜去世。

【原文】八年(壬戌、前239)

魏与赵邺。

韩桓惠王薨,子安立。

九年(癸亥、前238)

伐魏,取垣、蒲。

【翻译】八年(壬戌,公元前239年)

魏国将邺割让给赵国。

韩国国君桓惠王去世,子韩安继位。

九年(癸亥,公元前238年)

秦军征伐魏国,攻克垣、蒲两城。

【解析】面对秦国步步紧逼,魏国将魏赵边界的邺割让给赵国,希望赵军增加防御维系两国联络。

【原文】夏,四月,寒,民有冻死者。

王宿雍。

己酉,王冠,带剑。

【翻译】夏季,四月,天气骤然酷寒,秦国百姓有被冻死的。

 秦王嬴政住宿在雍城。

 己酉(二十日),秦王嬴政举行成年加冠礼,同时佩带宝剑。

【解析】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但秦王冠礼都是22岁。

【原文】杨端和伐魏,取衍氏。

【翻译】秦国将领杨端和率军进攻魏国,夺取了衍氏。

【原文】初,王即位,年少,太后时时与文信侯私通。王益壮,文信侯恐事觉,祸及己,乃诈以舍人嫪毐为宦者,进于太后。太后幸之,生二子,封为长信侯,以太原为毐国,政事皆决于毐;客求为毐舍人者甚众。王左右有与毐争言者,告毐实非宦者,王下吏治毐。毐惧,矫王御玺发兵,欲攻蕲年宫为乱。王使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毐败走,获之。秋,九月,夷毐三族;党与皆车裂灭宗;舍人罪轻者徙蜀,凡四千馀家。迁太后于雍萯阳宫,*其二子。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之,断其四支,积于阙下!”死者二十七人。齐客茅焦上谒请谏。王使谓之曰:“若不见夫积阙下者邪?”对曰:“臣闻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二十七人,臣之来固欲满其数耳。臣非畏死者也!”使者走入白之。茅焦邑子同食者,尽负其衣物而逃。王大怒曰:“是人也,故来犯吾,趣召镬烹之,是安得积阙下哉!”王按剑而坐,口正沫出。使者召之入,茅焦徐行至前,再拜谒起,称曰:“臣闻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陛下欲闻之乎?”王曰:“何谓也?”茅焦曰:“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邪?车裂假父,囊扑二弟,迁母于雍,残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响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臣言已矣!”乃解衣伏质。王下殿,手自接之曰:“先生起就衣,今愿受事!”乃爵之上卿,王自驾,虚左方,往迎太后,归于咸阳,复为母子如初。

【翻译】当初,秦王嬴政即位时年龄幼小,太后赵姬时常与文信侯吕不韦私通。秦王嬴政逐渐长大,文信侯吕不韦担心此事被秦王嬴政觉察,给自己招致灾祸,便将自己的舍人嫪毐假充宦官晋献给太后。太后非常宠幸嫪毐,并与嫪毐生了两个儿子,册封嫪毐为长信侯,把太原作为毐国,国家政事都由嫪毐来决定。宾客中请求做嫪毐舍人的人非常多。秦王嬴政身边的某些人曾与嫪毐发生过争执,因此告发嫪毐不是被阉割的宦官。秦王嬴政就下令将嫪毐交给司法官吏治罪。嫪毐惊恐异常,便盗用御玺,假托秦王嬴政的命令调兵遣将,企图攻击秦王嬴政居住的蕲年宫并发动叛乱。秦王嬴政派出丞相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兵讨伐嫪毐,在咸阳开战,斩*叛军数百人,嫪毐在兵败逃亡时被秦王嬴政的军队抓获。秋季九月,秦王嬴政诛灭嫪毐父族、母族、妻家三族;并将参入叛乱的人全部车裂,*灭了参入叛乱的所有人的家族,舍人中因罪轻被放逐到蜀地的共四千余家。同时把太后迁移到雍萯阳宫囚禁起来,*了她与嫪毐生下的两个儿子。秦王嬴政还下令说:“有敢于为太后的事情进行规谏的,一律斩首,砍断四肢,堆积在宫阙下面!”共有二十七人因此被*。自齐国来的客卿茅焦报上姓名求见秦王进行规谏。秦王嬴政派人告诉茅焦说:“你难道没有看见那些堆积在宫阙下面的尸体吗?”茅焦回答说:“臣听说天上有二十八个星宿,现在已经死了二十七个人,臣来就是要求凑足那二十八位数的。臣可不是怕死的人!”使者跑回去向秦王嬴政报告了茅焦的话。与茅焦居住在一起的同乡因为害怕受到牵连,都背负着自己的衣物逃走了。秦王嬴政发怒说:“这个人竟敢故意来冒犯我,赶快取大锅来把他烹*了,看他还如何为凑足二十八数而在宫阙下面挺尸!”秦王嬴政手按宝剑坐着,口中唾沫飞溅。随即令使者召引茅焦入见。茅焦慢慢地走上前来,伏地一拜再拜后站起来,大声说:“我听说活着的人不忌讳说人死,有国家的人不忌讳说国亡;忌讳死的人不能够继续生存,忌讳亡的人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国家存在。生死存亡的道理是圣明的君王急于知道的,陛下想不想听我说清楚呢?”秦王嬴政说:“你要说些什么?”茅焦回答说:“陛下有狂妄背理的行为,难道自己没有认识到吗?车裂假父嫪毐,把两个弟弟装进袋囊中拷打致死,将母亲迁移到雍萯阳宫囚禁起来,并残*敢于规谏的臣子,即使是夏桀和商纣的行为也不至于暴虐到这个程度!只要天下人听说了这些事情,人心就会全部瓦解,再也不会有人拥护秦国了。臣为此事暗暗地为陛下担忧!我的话全部说完了!”于是便解开衣服,卧在刑具上,等待处死。秦王嬴政匆忙从殿堂的座位上走下来,亲自扶起茅焦说:“请您起身穿好衣服,现在愿意接受您的规谏!”随即册封茅焦为上卿。秦王嬴政亲自驾车,空出左边的尊位,前往雍萯阳宫迎接太后返回咸阳皇宫,母子和好如初。

【解析】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对非婚性行为相对宽容,所以才有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苏秦与燕太后私通被发现后,燕王也选择了厚待苏秦。随着秦王长大要亲政了,吕不韦担心此事影响其在秦国的权势(嬴政可以以此为借口收回权力),所以将嫪毐献给了太后。后来,有人告发嫪毐与太后生了2个儿子,并打算若是秦王死去,就立嫪毐的儿子继位。因此,嫪毐被灭族。

共有二十七人因为太后的事情进行规谏而被*,是秦始皇残暴么?是因为他们劝诫的方式不对。当年魏冉没有叛乱的意图,秦昭王为了收回王权尚且废了太后;嫪毐想叛乱,秦始皇为了保住王权而囚禁太后。那些人从母子亲情角度劝诫,但秦王会想,她都要把秦国王位让给嫪毐的儿子了,真的在乎我这个儿子么。所以劝诫无效。保住王权后,秦始皇最在乎的就是天下了,茅焦是拿秦始皇的行为与暴君的行为做对比,囚禁母亲,还能善待天下臣民么,警示嬴政不要因怨恨丧失人心。因而,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但是,一开始秦始皇在气头上,你需要能让他能听你把话说完。因此,茅焦先谈生死存亡,从国家兴亡入手。

【原文】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甚众,进之,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妹欲进诸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无宠,乃求为春申君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而还。春申君问之,李园曰:“齐王使人求臣之妹,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聘入乎?”曰:“未也。”春申君遂纳之。既而有娠,李园使其妹说春申君曰:“楚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彼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常保此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之兄弟,兄弟立,祸且及身矣。今妾有娠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进妾于王,王必幸之。妾赖天而有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祸哉!”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妹,谨舍而言诸楚王。王召入,幸之,遂生男,立为太子。

【翻译】楚国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为此非常忧虑,遍寻许多能生育的妇女进献给楚王,但是她们最终仍没有为楚王生下儿子。赵国人李园带来他的妹妹想要献给楚王,可听说楚王不能养儿子,便担心时间久了,自己的妹妹会失去楚王的宠幸。于是他请求服侍春申君,做春申君的舍人。不久,李园告假回赵国探亲,故意超过期限才返归春申君处。春申君问他超假的原因,他说:“齐国国君派人求娶我的妹妹,我陪那位使者饮酒,所以耽误了归期。”春申君说:“已经下聘礼订婚了吗?”李园答道:“还没有。”于是春申君便将李园的妹妹纳为妾。没过多久,李园的妹妹怀了身孕。李园即让她去劝说春申君道:“楚王非常宠信您,即便是他的亲兄弟也比不上。如今您任楚国的相国二十多年了,可楚王依旧没有得到儿子。如此,待他去世后将改立他的兄弟为国君,而新国君也必定要使他的旧亲信分别得到显贵,这样的话,您又如何能永久地保持住您的荣宠地位呀!非但如此,而且由于您受楚王宠幸,长期执掌国事,肯定对楚王的兄弟有过许多失礼的地方,一旦他们登上王位,您就要大祸临头了。现在我身怀有孕,可还无人知晓,何况我获您宠爱时间不长,倘若果真以您的尊贵身分,将我进献给楚王,一定会得到他的宠幸。如果我依赖上天的恩赐生下一个男孩儿,那么就是您的儿子要继位为王了。这样一来,楚国便全都是您的了,这与在新君主统治下身临难以预料的灾祸相比,哪一个结果更好呢?”春申君大为赞同,便将李园的妹妹送出府,安置在馆舍中居中,派人谨慎地守护,然后向楚王推荐她。楚王即把她召纳入宫中,并且很宠爱她。不久,李园的妹妹果然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

【解析】春申君的危机:楚王无子,春申君大权独揽多年,与其他楚国公子关系不好,一旦其他公子即位,必然重用自己的亲信,使得春申君失去权力地位。如果是幼子即位,不管是谁的孩子,春申君都可以继续独揽大权。因而,春申君遍寻许多能生育的妇女进献给楚王。李园想通过这个机会一步登天,但是又担心是楚王的问题,于是想到了一招移花接木消除可能的风险,利用春申君生子再转献给楚王。但是,还不好主动献给春申君,这样以后就没法开口献给楚王了,必须春申君主动开口。怎么吸引春申君的注意呢?利用齐王求娶,齐王都想娶的那会是怎样一个女子。人大都这样,越是有更多优秀的人看中,自己就越有兴趣去竞争。春申君就想见见,一见就自己娶了。李园等妹妹有了身孕,再利用春申君的危机实施第二步,通过春申君将妹妹献给楚王。春申君想这都是自己的女人了,提出来也是为了自己好,就一口答应了。

【原文】李园妹为王后,李园亦贵用事,而恐春申君泄其语,阴养死士,欲*春申君以灭口;国人颇有知之者。楚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无望之福,亦有无望之祸。今君处无望之世,事无望之主,安可以无无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无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其实王也。王今病,旦暮薨,薨而君相幼主,因而当国,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此所谓无望之福也。”“何谓无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王薨,李园必先入,据权而*君以灭口,此所谓无望之祸也。”“何谓无望之人?”曰:“君置臣郎中,王薨,李园先入,臣为君*之,此所谓无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惧而亡去。后十七日,楚王薨,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死士侠刺之,投其首于棘门之外;于是使吏尽捕诛春申君之家。太子立,是为幽王。

【翻译】李园的妹妹成为王后后,李园也随着地位显赫,当权主事。但是他又深恐春申君将他曾指使妹妹说过的话泄漏出去,便暗中收养敢死的武士,准备让他们去*春申君以灭口。居住在楚国都城中的人有不少知道这件事情的。不久,楚王卧病不起。朱英对春申君说:“世上有未预料到而来的洪福,也有未预料到而来的灾祸。现在您处于生死变化不定的社会之中,为喜怒无常的君王效力,身边怎么能没有您尚未预料却忽然来到的帮手呢?”春申君说:“什么叫作‘未预料到而来的洪福’呢?”朱英答道:“您担任楚国的相国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相国,实际上却已相当于国君了。如今楚王病重,随时都会死去,一旦病故,您即可辅助幼主,从而掌握国家大权,待幼主成年后再还政给他,或者干脆就面南而坐,自称为王。这便是所谓的‘未预料到而来的洪福’了”。春申君又问:“那么什么是‘未预料到而来的灾祸’呢?”朱英说:“李园不治理国事,却是您的仇敌;不管理军务统率军队,却长期以来豢养一些勇士。如此,楚王一去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廷夺权,*您灭口。这即是所谓的‘未预料到而来的灾祸。’”春申君再问道:“这样说来,‘尚未预料却忽然来到的帮手’又是怎么回事呢?”朱英回答:“您将我安置在郎中的职位上,待楚王去世,李园抢先入宫时,我替您*了他除掉后患。这就是所谓的‘尚未预料却忽然来到的帮手’。”春申君说:“您就不必过问这些事了。李园是个软弱无能的人,况且我又对他很好,哪至于发展到这个地步呀!”朱英明白自己的建议不会被春申君采纳了,便因担心发生变故累及自己而逃亡他乡。十七天后,楚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进宫,把他豢养的勇士坦伏在棘门里面。春申君一进来,勇士们即两面夹击,将他刺*,并砍下他的头颅扔到宫门外面。接着,李园又派出官吏把春申君的家人全部捕获*了。随后,太子芈悍继位,是为幽王。

【解析】李园是外戚,他*春申君真的是怕春申君泄密么?泄密对春申君有什么好处。他是想独揽大权。春申君在楚国根基深厚,不除掉他,纵然有妹妹做往后,也没法掌控足够大的权力,和春申君的矛盾必然会激化。春申君作为相国这么久,都没看透权力欲对人的影响,真是老来昏庸。李园养死士意图都已经很明显了,朱英都提出解决方案了,还轻视竞争对手,想不死都不可能了。

在君主快要去世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君王身边的人矫诏*死竞争对手的事,最好就是控制君主身边的军事力量保护自身安全。

【原文】扬子《法言》曰:“或问信陵、平原、孟尝、春申益乎?”曰:“上失其政,奸臣窃国命,何其益乎!”

【翻译】扬雄《法言》曰:“有人问,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是否有益于国家呢?”回答的是:“国君不理政事,奸臣窃取了国家权力,他们对国家有什么益处啊!”

【解析】司马光引用杨雄对战国四君子的点评,旨在点评春申君一人罢了。春申君独揽楚国大权,同时将个人利益看得重于国家利益,整体上对楚国无益。

【原文】王以文信侯奉先王功大,不忍诛。

十年(甲子、前237)

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

【翻译】嬴政因吕不韦事奉先王功劳卓著,不忍心将他*死。

十年(甲子,公元前237年)

冬季,十月,吕不韦被罢免相国之职,离开京城,到他的封国河南洛阳。

【解析】秦国想*了吕不韦收回权力、吕不韦推荐嫪毐上犯了错,但没有叛乱。众多吕不韦一系的官员以吕不韦有大功为由劝秦王,秦王也不好*。一旦*了,人人自危,秦国政局不稳,只好罢相送到封国去。

【原文】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崐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翻译】秦国的王族大臣们建议说:“各诸侯国到秦国来作官谋职的人,大都是为自己的君主来游说,以挑拨离间我们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因此,请大王将他们一律驱逐出境。”于是,秦王下令全国实行大搜索,驱逐外来人。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在临离开前还上书秦王说:“从前穆公招纳贤才,由西部戎地选得由余,东方宛城物色到百里奚,在宋国迎取了蹇叔,晋国寻求到丕豹和公孙支。如此,秦国得以兼并二十多个封国,而称霸西戎。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各国都亲和服从,以至今日天下大治,国势强盛。惠王采纳张仪的策略,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使它们为秦国效力。昭王得到范睢的辅佐,加强了王室的权力,遏制了贵族家族的势力。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作用而建功立业的。如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地方辜负了秦国啊!美色、音乐、宝珠、美玉都不产在秦国,可大王搜集来使用、享受的却很多。但对人的取舍偏不是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凡非秦国人就一概不用,凡是客卿就一律驱逐。似此便是只看重美色、音乐、宝珠、美玉等,而轻视人才了。我听说泰山不辞让细小的泥土,故能成就其巍峨;河海不择除细流,故能成就其深广;圣贤的君王不抛弃民众,故能明示他的恩德。这便是五帝三王所以能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您抛弃那些非秦国籍的平民百姓,使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那些外来的宾客,令他们去为各诸侯效力,这就是所谓的把武器借给入侵者,把粮秣送给盗匪了。”嬴政看了李斯上的这封信,即召他入见,要恢复他的官职,并撤销逐客令。此时李斯已走到了骊邑,接秦王召令后即刻回返。嬴政最终采用了李斯的计策,暗中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金珠宝玉去游说各国国君。对各国有名望、有势力的人,凡是可以用钱财贿赂的,便出重金收买,结交他们,凡是不肯受贿的,便持利剑刺*他们。挑拨各国国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离间他们的感情,然后派良将率兵攻打各国。这样,几年之内,秦国终于兼并了天下。

【解析】秦国政治势力一直存在秦国本土公族派系、外戚派系和来自诸侯国的羁旅之臣。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相继为相国,使得秦国本土公族政治势力严重受损。因而秦国本土势力想借着这次秦王打击吕不韦,再把郑国渠的事拿出来论证外来客卿心怀异心,以扩大到打击秦国羁旅之臣,从而扩大自己的权势。

李斯从两个角度劝说秦王:1、历史上秦国君主的人才政策和羁旅之臣对秦国发展壮大的贡献2、秦王意欲一统天下,却拒绝其他国家人才,是损己利人,危害秦国国家利益。最终秦王废除了逐客令,一方面积极招揽人才,一方面招揽不来的就暗*削弱对手,最终一统中国。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